第51章 134(1 / 2)

  这才有了现在的扶江县官学,学生已经超过一百,肉眼可见,等到发非编户们安稳,学生人数能直升两百。

  学生的条件满足,纪炀自然要撺掇夫子的事。

  只要给灌江府韩家下的聘书成了,刘夫子也会正式成为刘教瑜,从此正式走上教职官员体系。

  如果他这边做出的成绩好,考出不少的秀才,举人,甚至进士,那就是平步青云之路。

  有一天去汴京礼部为官也有可能。

  而且这一路教下来,人脉不可估量。

  纪炀给他请的官,也便是为官的第一步。

  刘夫子听说此事时,一时有些说不出话,他年初过来,也没想过今年就有机会当上教瑜。

  可他们知县大人的手腕,这似乎又不是什么难题。

  刘夫子激动拱手作揖道:“谢谢知县大人了。”

  说罢,忍不住补了句:“来扶江县,还真来对了。”

  留在潞州等着候补当夫子,再等着被提拔,还不如到扶江县做事更好。

  虽说扶江县的学生确实没有底子,但这里的学习风气却极好。

  这也有知县大人耐心引导的缘故。

  现在他们扶江县不论男女老幼,都热爱习字。

  最直观的原因便是,只要习字,那在县城三个作坊做事,工钱都翻倍。

  在读书人眼里,这个原因俗了些,但也最有效。

  所以灌江府韩家对这种情况一时心情复杂。

  他们家世代耕读,自然对爱读书的地方心有好感,他们刚来扶江县的时候,见几乎家家都在习字,没有纸张的,便取些沙子练习。

  听当地人说,这还是知县教的法子。

  不过渐渐发现,他们不仅对习字感兴趣,对算术更是性质浓厚。

  惹得韩家专精算术的子弟韩松康很是高兴,可他转了一圈回来,只说:“他们只对最普通的加减感兴趣,说是算账方便。”

  之后发觉,不仅是算账方便,习字也只是对常用字有兴趣,别说四书五经了,诗词歌赋更是不想学。

  就连官学也有专门教导常用字跟算术的,跟他们这种正统文人世家一点关系也没有。

  原本很丧的韩家更是沮丧。

  心里说不出的感觉。

  但还是准备留在扶江县,反正灌江府那边回不去了,回去就被撺掇造反。

  现在的承平国也不错,百姓大体安居乐意,搞什么事。

  留在这几天时间,韩家却又想离开。

  因为年轻有为家主韩潇发现,此地不能久待,那凉西州一群人正在密谋兼并土地,以后的扶江县也不太平。

  这事说给家中族老听,族老沉吟片刻,又观察几天,发现当地知县并没有什么动作,叹口气:“走吧,任由这些人胡作非为,此处知县也太不小心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