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2 / 2)

  所以刘县丞过去,肯定是触霉头,自己还是跟过去,至少让他们少吵几句?

  纪知县,是不是也想到这一点了?

  只有鲍主簿若有所思,看着知县案上那么多假卷宗,心里不知道在想什么。

  纪炀扫视一圈。

  取了要拿的信件,回五斗院烤火去了。

  这个鲍主簿到底想通没有,他有点好奇啊。

  第73章

  纪炀取了信件回五斗院, 还看了鲍主簿一眼,看得鲍主簿目光深沉。

  自从纪炀到太新县, 这位就没怎么说过话。

  但依玉县丞跟韩潇的查探, 这太新县里,属他的人最多,都是不起眼的位置, 却最能探听消息。

  所以自己要修桥的事,他应该知道了吧?

  鲍家就没什么表示?

  如今的情形,拉裴家, 打刘家,忽视鲍家。

  鲍家其实并不在意, 他家知县安安稳稳种田屯粮。

  但如果说到修桥, 只怕他家最在意。

  之前说过, 鲍家在太新县的最右边, 也就是最东边, 而他们北边有山,南边也有山。

  几乎是两山相夹之地, 左边便是裴地, 但想来裴地, 必须经过那条几百米宽的河。

  最窄的地方也有小一百米。

  这样的位置可以想象一下, 。

  有战祸的时候,此地确实易守难攻。

  但平常可是运送个物资都难。

  往北过道天险,那地方是关外了, 往南翻座大山?不够累的。

  所以只能往东或者往西。

  东边同样是灌江府的地方,但荒芜得很, 要先把种的麦子卖出去, 只能往西走。

  西边的大河是必经之路。

  除非绕上百里的路, 算是勉强能过去,但那边又靠近山脉,山贼极多。

  相比裴家来说,他们就在中间,官道直通灌江城。

  刘家?

  刘家那边黑市贸易昌盛,往关外卖不成问题。

  只有鲍家,鲍家非常需要在鲍地跟裴地之间修一座桥。

  估计以前就有这种想法,可他家低调,而裴家强悍。

  鲍家要是提出,在这两地之间修桥,裴家必然要刮成皮不说,修桥费用全都是鲍家出。

  费用是一回事。

  找不到修桥的工匠又是一回事。

  平常的桥也就算了,找普通工匠应该也行。

  上百米,甚至两百米开外的桥,放到现在,也要找专业人士勘察。

  鲍家久居灌江府,此处又偏僻,他们如何寻得厉害工匠?

  在古代,能修上百米大桥的工匠屈指可数。

  钱他们可以出,石料可以违规买。

  只有人,他们请不动。

  再说,让灌江府其他地方得知这件事,上面的官员少不得过来搜刮一圈。

  以鲍家谨慎的性子,才不会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而且过河运粮,又不是鲍家亲自运,还不是损些农户的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