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士风不正 134(1 / 2)

“四书五经”考的是《大学》,侧重阐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义。

《礼记》考的是依据“天地之大德,其若四达:曰曰治生,曰曰治言,曰曰治乐,曰曰治政”阐述对“三纲五常”的理解。

其他试题也依此类推,覆盖了对天地君亲师和治学、做官的理解。

唯有策论题格外令人印象深刻,问的是《大乾宪章》对治国理政的影响。

众人对此议论纷纷,这套试题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大乾宪章》乃是景泰帝登基后历经五年才撰成的法案,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

然而宪章虽好,但李党却鲜少依章办事,几近虚设,此亦为景泰帝心头一大憾事。

正因如此,景泰帝才看透朝政,李相一日不除,再好的变革和律例也无法发挥作用。于是他收起锋芒,韬光养晦,变成了之前不理政事的模样。

《大乾宪章》之题一出,对于景泰帝而言,仿若预示他时机已至,当重振旗鼓,一雪前耻。

此题既迎合了陛下,又考验了学子对国政规章、法规条令以及治国安邦的解读,堪称绝妙。

陈万年前面试题的阐述都答得简洁明了,到了策论才娓娓道来:“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若法不阿贵,则绳不挠曲。若以严法治国,则智者莫能辞,勇者莫敢争。刑过不避重臣,赏善不遗匹夫,方为治国之良策。”

而后他又列举史上诸国兴亡,楚庄王吞并二十六个国家,开疆拓土三千里,当楚庄王死了以后,楚国就走向了衰落。齐桓公吞并国家三十个,在他死后,齐国也跟着衰弱。这些强大国家的衰弱,多半是因为群臣官吏只做祸乱国家的事,刚愎自用,营私舞弊,而不推行治国的法度。好比抱薪救火,越是混乱,国家的衰弱就会越发加剧。

这番话说得景泰帝频频点头,泱泱大国,正因为不尊法治才逐渐积贫积弱,正因为有不正之风,才导致满朝官员上行下效,奢靡成风。

他沉声说道:“与朕一同治理天下的是士大夫,然而现今士风不正,官员欲求无边,朕想复古道,以选士、俊士、造士正风气,举贤任能,共创盛世!”

一句“士风不正”,让很多官员低下了头。

有道是上梁不正下梁歪,官途上哪容得下清官,否则宴家也不能灭门。

景泰帝心情沉重,低声问道:“陈万年,你既中庶吉士,为何不在京都候补翰林院,反而回乡?”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