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前言1(1 / 2)

癔症概述:定义、历史与现状

定义

癔症,又称分离转换性障碍或歇斯底里症,是一种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心理障碍。它主要表现为患者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以及对过去记忆的遗忘或错乱,但不伴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癔症的症状复杂多样,可以包括精神、神经或躯体症状,且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反复发作的特点。

癔症的症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离症状和转换症状。分离症状是指患者对过去经历与当前环境和自我身份的认知出现完全或部分的不相符合,如分离性遗忘、分离性漫游等。转换症状则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随后出现躯体症状,如运动障碍、痉挛障碍、抽搐等,这些躯体症状在出现后,情绪反应往往会褪色或消失。

历史

癔症作为一种精神障碍,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希腊时期,Hippocrates就提出了子宫游走学说来解释癔症,这一学说在当时被广泛接受并沿用了一千多年。然而,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这一学说逐渐被证明是不科学的。

到了中世纪,欧洲社会普遍认为癔症是鬼魔附体所致,主张通过消灭患者的肉体来拯救其灵魂。这种观念显然缺乏科学依据,但却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19世纪后期,法国的Charcot对癔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发现癔症患者极易被催眠,而易被催眠的人又多患癔症。通过催眠暗示的方法,他能在癔症患者身上制造或消除症状。Charcot认为癔症症状发生的基础是神经系统的器质性缺陷,尽管这些症状实际上是由心理制约的。然而,他的学生HBernheim则持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癔症完全是心因性的,即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

与此同时,其他学者也对癔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Ja提出了遗传退化学说,认为癔症主要是人格分离所致;弗洛伊德则提出了性压抑学说,认为癔症主要是因其幼年时代的性本能被压抑,这种被压抑的本能冲动通过其他途径表达出来,如被转换为躯体症状。弗洛伊德由此创立了著名的精神分析学说。

现状

在当今社会,癔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仍然广泛存在。根据研究,国内癔症的患病率为2%,约有2...万人左右。癔症起病突然,且容易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理、身体和情感方面带来严重的影响。

癔症患者的症状多种多样,既有精神症状,也有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可以表现为意识范围缩小、选择性遗忘、精神错乱等;躯体症状则包括麻木、感觉过敏、突然失明、听力丧失、失音、喉部梗阻感、肢体瘫痪等。这些症状往往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且容易在精神刺激下诱发或加重。

癔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作为辅助。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包括暗示治疗、个别心理治疗等。暗示治疗适用于那些急性发作且暗示性较强的癔症患者,通过暗示来调整患者对于事物的认知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个别心理治疗则侧重于疏泄患者内心的痛苦、积怨和愤懑,帮助患者获得治疗效果。

药物治疗主要用于对症治疗,特别是针对癔症伴有的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并不能根治癔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因此,在治疗癔症时,应强调心理治疗的重要性,并尽可能消除患者的心理创伤和性格缺陷。

此外,社会文化因素也对癔症的发病和症状表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医学知识的普及,癔症的症状表现逐渐趋于安静和含蓄。然而,在一些特定的种族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仍可能出现一些特殊的癔症表现形式。

展望

未来,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不断改善,癔症的治疗和预防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一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深入研究癔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设,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心理压力和挑战。

同时,我们还需要关注癔症的预防工作。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改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癔症的发病率和复发率。此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癔症患者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重拾信心、回归社会。

总之,癔症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具有复杂多样的症状和深远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和综合治疗的方法以及加强预防和关爱工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并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战胜癔症》本书目的与读者指南

本书目的

《战胜癔症》旨在成为一本全面而深入的指南,引领读者穿越癔症的迷雾,找到通往康复与自我成长的光明之路。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癔症的定义、历史、症状与成因,更着重于提供实用的治疗策略、心理调适方法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善建议。我们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位罹患癔症的朋友及其家人,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克服内心的恐惧与无助,最终实现身心的全面康复。

1.增进理解与认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