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仿制药神话缔造者106(2 / 2)
“苏总,你完了,你把姚姐姐惹生气了!”
这时候,李欣悦猫着身子,从后座凑到了苏沐耳边低声说道,唯恐天下不乱。
“咚!”
“嘶~”
苏沐给了她一个脑门,没怎么用力,但是李欣悦却很配合的露出来委屈的神色。
“坐好!”
“哦~”
在苏沐的气势压制下,李欣悦坐回了原位。
摇摇头,苏沐开始研究起了手中的资料。
横润医药,他并不陌生。
无论是前世还是现在,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制药企业。
在它成功完成转型后,还被行业内的人称为国内的“研发一哥”。
在如今大多数本土药企连生产合格仿制药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能够在新药研发领域取得突破,还获得了成功,可见其实力之强。
更关键的是,这还是一个私人企业。
当年,横润的创始人孙朴洋白手起家,把一个濒临破产的小企业给慢慢做到如今的规模,不可谓不强。
如今的西林制药厂如果非得选择一个模版,那可能和曾今的横润是极其相似。
所以,苏沐自然对这个四大天王之一的国内仿制药巨头十分感兴趣。
1970年的横润医药还只是一个300人的工厂,利润微薄、勉强度日。
1990年,年仅32岁的孙朴洋升任厂长,成为横润医药高速发展的开端之年。
孙朴洋一上任便寻找可以仿制的药品,经过全国范围内的市场调研后,瞄准了当时市场销售强劲的抗癌药vp16针剂,经过工艺优化,其将vp16原料药制成胶囊对外销售,相比针剂而言,胶囊服用方便。
在医药物资匮乏的当时,vp16上市大卖,营业额大增。
5年后,横润医药第一个关键产品异环磷酰氨获批,产品一上市便成为“爆款”,横润医药一炮而红。
在苏沐记忆里,这个药品,直至2016年的销售额仍有1600多万。
再然后,2000年9月,横润募资4.6亿,10月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了第二个关键节点。
上市后不久,横润医药便斥资2亿元在魔都开始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研发中心,尝试“产学研”联合研发模式,迈出创新药研发第一步。
什么是产学研模式?
简单解释就是,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研发方向,与国内几家知名研究院所分别签署开发协议,共建实验室,研发装备、人员工资等费用均由企业承担。
而研究院所只需要按照企业设定的方向进行研发攻关。
如果研发失败,损失由企业负责;如果顺利,双方便就知识产权等系列问题再谈合作。
这种模式和之后盛行的风投资金与研发企业合作模式相类似。
“只是可惜,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企业,特别是追求高效产能的企业。”
苏沐一边查看横润的发展史,结合前世经验,很快看出来产学研模式存在的弊端。
产学研模式,企业和研究院合作,双方的利益存在很大冲突。
研究院所要的是论文,而企业要的是市场需要的产品,双方最终目标并不一致。
所以,后来,很多有实力的企业,都建立了独立的实验室,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不再与高校、研究院合作。
在人才方面,2009年里来首席科学家郑玉群加盟,2010年里来首席科学家张连山加盟、2012年里来研究员曹国庆加盟。
“不愧是四大天王巨头,才仅仅三年,就把里来的高端人才给挖了过来,还真是让人羡慕。”
缺兵少将的苏沐看到这个豪华阵容,忍不住感慨:别人略微出手就是首席科学家,真是大手笔!
强如横润医药也还在引进高端人才,这就更加坚定了苏沐的想法:想要有所突破,还是得在人。
姚丽娜提供的资料到此截止。
但是,苏沐却知道,在后来........
高端人才的引进成为横润医药的第三个关键节点,将恒瑞带入研发的快车道。
横润医药成功讲述了一个“被国外巨头吊打,奋发图强最终逆袭”的故事。
直到2024年,其市值已经在3000多亿,上市后上涨近200倍..........
这样一个神话的缔造者,在以前是苏沐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可是如今,他竟然打起了对方的主意???
想想,他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关上平板,苏沐继续看着窗外,嘴角止不住的上扬,“还真是越来越期待这次交流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