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惊天大订单,祖国不能让功臣受委屈406(1 / 2)

陈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问道:“中科院那边有消息传过来吗?”</p>

他要先了解国内掌握的这项维生素提炼技术,到了怎样的一个程度。</p>

“我派人去了解了,确实是有这个项目,而且已经到了落地的阶段。”</p>

赵克东指着身边一名穿着中山装的老学究说道:“这位是陶志光院士,他是二步发酵法的研究人员之一,中科院特地派他过来给我们说明情况。”</p>

“哦?”听见这话,陈公立刻侧目看来,询问道:“陶院士,你能详细说说这个维生素c的研发项目吗?”</p>

陶志光点点头道:“这个项目其实是我们和燕京制药厂一起合作的院地合作课题。”</p>

经过陶志光的讲述,在场几人终于明白了国内这个“二步发酵法”的来历。</p>

原来是在六十年代中期,因为燕京制药厂,最开始采用的是莱氏生产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某个工艺阶段经常感染噬菌体,影响维生素产量。</p>

于是求助于中科院微生物所的科学家们。</p>

在双方紧密的联系中,科学家了解到燕京制药厂维生素c老工艺流程中存在污染严重、工人操作极端困难等问题。</p>

在查阅大量资料之后,决定以生物制药代替化学制药进行尝试探索。</p>

当时微生物所的人,全部下厂进行实践,与燕京制药厂在1969年2月6日正式成立协作组,共同研究。</p>

这个课题定名为“二步发酵”。</p>

顾名思义,是指是相对老工艺一步发酵而言,生产vc经两步发酵。</p>

这是一次十分典型的院地合作,历时三年。</p>

取得一定成果之后,便立即在维生素全国大会上,将二步发酵工艺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并初步确定了工艺路线。</p>

这次会议后,很多工厂既了解了方法和流程,又拿到菌种,在各地接连开展了二步发酵试验。</p>

至今,微生物所仍然在解决各大厂的菌种鉴定,以及生产不稳定的问题。</p>

不过他们相信,在工厂投产过程中,只要不断改进和发展,随着生产厂家的增加,产量比之十年前,至少能增加十倍以上。</p>

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们竟然听说港岛那边,竟然就已经推出了成熟的产品。</p>

而且已经上市了,这如何能不让他们感到震惊。</p>

陈公听完,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邵先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真知灼见啊!”</p>

“一个专利,一项发明,就能解决国家这么重大的需求。”</p>

“难得,太难得了。”</p>

陈公转头看向赵克东道:</p>

“小赵,一定要给我们这些做出贡献的同志足够的奖励,今年的国家发明奖过了颁布的时间,明年......”</p>

他看向陶志光诚挚道:“明年一定要给陶院士他们团队,颁发国家发明一等奖,不能亏待了国家的功臣。”</p>

陶志光听见这话,难得的激动了起来,仿佛有一种十多年来的辛苦,终于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一般。</p>

“陈公,我替所里的同事,感谢您。您不知道多少年了,我们一直都在盼望着这个奖!”</p>

他的眼眶通红:“不是为了国家的奖金,我们住的是所里分配的房子,拿的是国家的工资,不缺钱。我们只是希望得到国家的认可,认可我们的努力和付出!”</p>

陈公听了,心中复杂,他知道这些科研人士这些年心里有委屈。</p>

拍了拍陶志光的肩膀,没有说什么。</p>

等到他的情绪稳定之后。</p>

陈公问道:“陶院士,你觉得我们国内现在有多少像‘二步发酵法’这样的专利技术?”</p>

“这个,很难判断。”陶志光收拾了一下情绪,沉声道:“光是我们中科院,这些年在推进的项目,中途中止的项目,得到了成果的项目,都不计其数。”</p>

“地方上,比如尚海、山城、东北等各个地方,都有研究所,有些国企大厂厉害的工程师,搞出来的发明创造,更是不计其数。”</p>

“如果要算清楚的话,可能需要国家进行内部审核统计。”</p>

陈公眉头蹙起,“邵先生说过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中国迟早要进入全球化生产体系当中。”</p>

“而要进入全球化生产,就必然要与世界接轨。”</p>

“要与世界接轨,就必须遵循西方制定的规则。”</p>

“但是有规则,我们才能运用规则。”</p>

“西方不是有什么专利法,版权法吗?”</p> 陈公看向两人道:“赵部长,你和陶院士成立一个调研小组,对我国的发明专利,进行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摸底,我相信咱们国内有很多技术,都不会落后国际多少,你们全都统计上来。”</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