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章 三年之约12(2 / 2)
在很多时候,设计是纸上谈兵,就算战略再好,也要有好的兵将,能够一丝不差地执行命令。
当设计没问题,做出来的模却不对,赵逸翔只有干着急的份儿。
不会做模,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差点让高翔模具厂倒弊。
离开赵逸翔的办公室后,陈凡看到司机正在办公室外面等着他。
看到陈凡出来,司机孙宏上前几步,陪笑道:
“陈经理,赵总说你要去买房,让我送你过去,请上车。”
孙宏大约三十余岁,黑黑瘦瘦。
前世的陈凡知道有孙宏这个人,很少接触,没什么印象。
见陈凡坐下后,孙宏说道:
“陈经理,你买的房在那个位置。
不瞒你说,在进这个厂之前,我做了八九年出租车司机,是个鹏城通。
只要你稍微提示,不需要报出详细的地址,我都能将你送到。”
陈凡说道:
“就是后海卓越蔚蓝海岸第三期,详细的地址我也不知道,你能找到吗?”
闻言,孙宏笑道:
“我对后海很熟,常常去看海,也是看着这个楼盘一层层建起来的。
这个时间段不堵车,半个小时内送到。”
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挑选了鹏城的福田、罗湖和南山三个区为作为经济特区的试点地。
为保证试点的独立性,当时建了一道二关线将鹏城一分为二,有了关内和关外之说。
关里的三个区就是鹏城经济特区,关外的区域就与特区无缘。
来鹏城之前,吴飞说关内机会更多,要陈凡办了边防证。
因为未满十八岁,在关内不好找工作,陈凡想学门技术,吴飞就将陈凡介绍到高翔模具厂了。
赵逸翔几年前生意好的时候,在关内买房了,在鹏城有买房送户口的福利,赵逸翔买房的时候,就把户口从龙岗迁到福田了。
孙宏开的车是在关内上牌的,过关的时候比较方便。
孙宏对鹏城真的很熟,抄小路,避开红绿灯,在中途,陈凡还抽空从银行取了十九万元。
孙宏竟然真的在半小时内将陈凡送到了后海卓越蔚蓝海岸三期的售楼中心。
陈凡赞道:
“孙师傅不愧为鹏城通,开出了鹏城速度。”
说起“鹏城速度”的来历,乃源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建设当时的神州第一高楼“鹏城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即‘国贸大厦’)”时,鹏城人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建筑速度。
特区创造的这个盖大楼速度比当时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还快,所以极大地震惊了整个华夏,使当时的国人视之为“神话”。
要知道,这可是建造一栋占地面积大、结构复杂的大楼,而不是像你家盖个小房子那样简单。
建筑工地上,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多,工种也多,能够协调好各方,从而做到“三天一层楼”,这对于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华夏大陆来说,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如果认为“鹏城速度”只是源于且只适用于盖楼,那这种认识就太过于肤浅和无知了。
盖楼速度快只是表象,或者说引爆点,真正的内在原因在于,当时鹏城经济特区的整个社会经济,从各方面来看都发展极其迅猛,属超常规发展,单就发展速度来说,远远把国内其他地方抛在了后面。
甚至从世界历史上来看,这样的城市发展速度也是不多见的。
曾经的神州第一高楼——鹏城国贸大厦
当时的深圳经济特区,完全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几天不见的话就会“大变样”。
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大建设场面,不论是谁那时候来到鹏城都会被那种大建设的氛围所感染。
用“日新月异”和“一日千里”来形容那时候的鹏城l经济特区,可以说没有丝毫的夸张。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鹏城因为盖楼快而被冠以“鹏城速度”时,其很快就被注入了其它层面的意思,而不再仅限于盖楼本身。
“鹏城速度”的说法一经提出,立马就受到全国各方的普遍认同,很快就在大江南北传开了。
在当时来说,把“鹏城”等同于“飞速发展”,国人是打从心眼里认同的,在那时的人们眼中,“鹏城”就意味着快节奏;意味着高效率;意味着超常规发展。
听到陈凡说他开车开出了鹏城速度,孙宏很开心,笑道:
“那是必须的。
赵经理办手续要多长时间,要不要我顺便送你回去?”
陈凡也没买过房,办手续的时间很难说,他也不打算那么快回工厂,还想见识一下鹏城关内的繁华,就让孙宏先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