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知青去种地_分节阅读_第72节(2 / 2)

  姜棉在上一世就已经把包粽子的技能练成熟了,所以这些细节把握得刚刚好。

  谢东和估计是从另一头开始吃的,他咬了几口子还没吃到蛋黄,他看了其他的小伙伴一眼,把手里的粽子调了一个方向,从另一头开始吃,很快就吃到了咸鸭蛋。

  他倒是一句评价都没有,默默吃完,才说:“过几天能不能在再做一次这个?多做一些,都没尝够味。”

  楚婴就坐在他对面,全程看着他把一个完好的粽子吃完。听了这话,给了他一个白眼。

  “你以为包一次粽子那么容易啊?光是时间就花了老半天。一年能吃一次,你就知足吧。”

  谢东和今天出去了,没有参与包粽子的过程,是在粽子快出锅的时候才回来,他虽然也知道包粽子比较费事,毕竟今天没有付出劳动,光享受成果了,便没再说什么,而是起来又拿了一个甜味的,“那我今天要吃个够。”

  姜棉听了,怕他真的不管不顾,放开了吃,万一真的消化不良,又得一夜难安。

  虽然都不是小孩子了,道理都懂,姜棉还是提醒一下,“糯米比较难消化,千万别吃太饱。留一些到明天再吃吧。”

  然后又道:“包粽子虽然麻烦,也不是非要到端午节才能吃。等到天气凉了,可以多做两次。或者做糯米饭也行。”

  希望陆二舅的战友那边会有好消息过来,到时候可以做一做虾米糯米饭,或者去摘一些荷叶来做糯米鸡也好吃。

  不过这些就不必跟吃货说了,免得又要催她更新菜单。

  他们吃好了,姜棉点了点剩下的粽子,拿了一些出来,准备分给比较亲近的那几个人。

  这时候的糯米比较难得。很多城里人做粽子,也只是用黄米。

  他们去年开荒之后种了糯稻,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儿。

  在这种特别的节日里,自家既然包了粽子,不送一些出去好像说不过去。

  比如像五奶奶家。

  住在同一屋檐下,对对方厨房里的那点动静多少都知道一些。

  更别说包粽子这样大的阵仗了。

  比如姜棉就知道,五奶奶今天没有包粽子。

  不过姜棉没见过五奶奶那几位孙子孙女朝她这边张望过,更别说过来望食了。

  姜棉做过那么多次好吃的,不管有没有香味飘出来,从来不见对面的小孩儿张望过一眼。

  她不得不佩服五奶奶的家教。

  这在很多富裕家庭都没法做到的。

  而且每次她给对面送点好吃的,几乎都有回礼。

  很是讲究的一家人。

  还有唐建设和王长军,地能顺利开荒出来,还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呢。

  唐建设的粽子是谢东和送的。

  当他回来的时候,对姜棉说:“唐建设那里来客人了。说是一起下乡的朋友,被分到附近的一个生产队去了,名字好像叫宋朝明。”

  姜棉表示知道。他们是一起坐火车过来的,那时候她还吃过他的梨呢。

  “就给他们再送两个粽子吧。”

  姜棉和宋朝明也不算熟,过去也不知道聊什么,而且天快黑了,她一个女孩子过去也不方便,送两个粽子意思意思就算了。

  “我也是这样想的。所以我就把准备给罗海的一起给他们了。”

  姜棉看了他一眼。想不到这人的脑子反应还挺快的。

  “那你再另外拿两个给罗海吧。”

  罗海也是知青,是跟东和他们同批下乡的,被分到另外一个小队。

  他是真正的沉默寡言,有些不太合群,听说平常的爱好是绘画。谢东和有时候会去他那里找画报看。

  谢东和跟他相处得不错。这令姜棉很是佩服他的社交能力。

  用后世的话说,这叫社交牛逼症。

  她自己虽然没有社交恐惧,上一世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到左右逢源。但在内心深处,她是不太喜欢刻意去跟陌生人打交道的。

  总觉得那样很麻烦,会费很多脑细胞才能让自己处于不尴尬的地步。

  ◎最新评论:

  撒花

  打卡

  我也是不喜欢社交!

  我有时社恐,有时社牛,什么时候?为什么发作?得看情况。

  加油

  打卡

  -完-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