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朕摊牌了164(2 / 2)
“李治又是疏于教导,帝王心术比不上武氏,所以,也就慢慢地被武氏掌控。”
“这才酿成大祸。”
“故此,武氏之祸的源头,其实还是在朕之身,而非一个‘武氏’。”
李世民认认真真、情真意切地看着陈平安,问道:“陈卿,然否?”
陈平安回道:“陛下英明。”
李世民松了一口气。
他最担心的还是陈平安觉得他乱杀无辜,从此之后,不愿意继续辅佐他。
又或者是,两人开始离心离德。
李世民想要继续看着史册,看着大唐之后的历史进程又是如何?
他也想要陈平安脑海里面装着的那些各种各样的知识,以及科学技术。
他不想因为一个‘武氏’之死,失去了对他最最重要的臣子。
历史上,武氏之祸,就让大唐国祚改了姓,如今,要是还因为这个‘武氏’,让他失去了一位重臣。
多少有一些得不偿失。
然而,这一口恶气,李世民又不得不出。
他咽不下。
所以,李世民还是先举起了刀,然后再想办法安抚陈平安。
好在,陈平安能明辨是非,知道他的心思,更没有同情‘武氏’。
在李世民看来,‘武氏’在史册上做出那些事情,而如今,他举起刀,便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
他杀‘武氏’有错,那‘武氏’做的那些事情,就无错吗?
“陈卿,朕并非好杀之人。”
“今后也会好生地教导李承乾,让他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唐储君。”
“并且,也会和他言明这其中的利害关系,让他好生教导其子。”
陈平安还能说什么呢?
李世民的刀都已经收起来了。
‘武氏’一家的血迹都可能被清理好了。
这时代,死那么几个人。
也很正常。
李世民的一句值不值,也让陈平安想明白了。
他一开始的摊牌,终究会有这么一天。
难道就因为这件事情,就不再去实施他的五年计划,去创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唐盛世,从而不白来一趟?
车轱辘往前转,人要往前看。
陈平安选择了救五个人。
……
陈平安心理还是多少有一些不得劲儿,最后还是打算让自己忙起来,忙得昏天暗地,就不会再胡思乱想,也就不再纠结‘武氏’之死。
水泥工坊的工艺要进一步改进,用石灰石、石膏、黏土作为原材料,烧出来的水泥灰,质量一直都没有合格,但是每一次烧出来的水泥灰,质量也都在慢慢地提高。
造船工坊的船只,已经到了最后阶段,工匠们也是加急加班,刨木头的刨木、打磨的打磨。
玻璃工坊正在改进琉璃镜,用上了合金金属,也就是加上了铁粉什么的,减少白银的含量,降低琉璃镜的成本。
还有,打造琉璃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琉璃杯也是高档产品,可以卖出一个很高的价格。
专门赚取有钱人的钱,再补贴到将作监这边。
这种模式已经成型了。
将作监的官吏们也学会了,还和一些商贾形成了长期合作。
当然,这些商贾之中,必定会有李世民手下的那些商贾,其次就是王公贵族、勋贵们的商号了。
所以说,权贵权贵,有了权,自然也就有了富贵。
很多工厂的数据,还有各种项目进度,一切的一切最终都得汇总陈平安这里,最终经过他分析、判断以后再转交给下面人执行。
这样一来,再好的身体,再好的精神气,如今也冒出了一圈淡淡地黑眼圈。
累一点,心理也好受一些。
……
东宫。
此时的李承乾,和以前那个一板一眼、沉默寡言的李承乾,有一些不一样了。
其实,在这之前的李承乾,也并非是完全缺失了父爱和母爱,没了亲情。
李世民对李承乾的宠爱,那是自然没话说。
真正失去了宠爱,也是在李承乾瘸了之后,以及李泰、李恪的表现,形成了对比。
以至于李世民开始动摇起来,然后就有了想要废太子的心思。
有这个心思也就罢了。
关键是,还要说出来,然后传到了李承乾的耳中,作为当事人,李承乾自然也有说法了。
九岁的李承乾,或许只是想要得到李世民真正的认可,在几位太子少师的教导之下,要守规矩,要尊礼节,成了老大人的模样。
十二岁的李承乾,已经有了笑容,也活泼了一些。
李世民对他的夸赞多了。
又带着他处理政务,还会给他讲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么做的原因以及好处。
什么叫做言传身教?
这才是真正的言传身教。
李世民也是通过陈平安所写的史册,明白了这一点,并且也及时采纳,并且做出了改正。
他不想‘武氏之祸’再一次上演,让李家的江山社稷,被一个女子给夺走了。
以至于,李家成为了天下笑柄。
李世民也是非常用心,只有把这一些道理,一些手段掰碎了、揉烂了,李承乾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每一个决定都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的会给整个大唐江山社稷带来一定的变化,是不能胡来的。
同时李世民也会和他说明白,若以后一旦他执掌了整个大唐,那么他的一个决定甚至会牵扯到千千万万人的衣食住行甚至生命安全,所以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李承乾也不愧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种,原本以为这年纪的小孩子根本接受不了这些东西,说这些,可能太过于深奥。
一个十二岁的孩童,又那里懂得这些?
但是,不要小瞧了古人,再加上,这个时代的人比较早熟。
在现代,可能还有一个说法,早熟的人通常都比较晚熟。
但是在大唐这样一个时代,早熟就是早熟,十二岁,已经是相当于千年之后的二十多岁了。
李世民十几岁的时候就结婚,十九岁的时候,坑了李渊一把,让他不得不举举旗造反呢。
而千年之后的十九岁,还是一个双眼透露着纯真和无邪的大一新生。
这是能比的吗?
十二岁的李承乾,在李世民的教导之下,已经开始处理政务,并且懂得如何玩儿平衡之术了。
同时,李承乾原本就是个听话孩子,如今体会到来自于李世民的父爱以后,对于自己的父亲、母亲也越发的孝顺了。
毕竟在他看来,李世民还是宠爱自己的,他就是自己的靠山,是天下明主,也是他要学习的对象。
谁家父母不是望子成龙?
普通家庭尚且如此,何况是天下第一的皇家?
家风的说法,在唐朝也有,但是这个说法的推广力度并不大。
李世民也想要有一位合格的储君,将来可以继承自己的皇位。
却又担心,太子权柄过大,会威胁到他自己。
这种担忧就算是到了清朝,都是依然存在的,皇帝防备皇子,就好像是防备着敌人差不多。
有一种,既要又要的心思。
想要一位储君将来可以接下自己的皇位,并且能够守住这个皇位,不至于一个败家子坐在这皇位上,直接葬送了江山社稷。
却又要太子乖乖听话,还十分孝顺,不会被逼谋反。
可是,太子再孝顺,他终究是太子,是处于权力争斗旋涡里面的人。
太子想要挣脱,想要安安稳稳地接手皇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谁又不想有一个从龙之功,谁又不想趁此时机,加官进爵。
大臣们也是非常上进的啊。
还好陈平安出现了,不再是一本本经史子集,不再是坐在房间里咬文嚼字。
李世民开始把李承乾带在了身边,直接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让李承乾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作为一个帝王,你觉得只是以仁政治国,这个江山就会稳固,黎明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吗?”
父子两人喂着池塘里面的鲤鱼。
李承乾听到李世民的话,想了想,摇了摇头,回道:“父皇,孩儿记得您当初有言,要依法治国,才可安邦。”
“所以,只是仁政,不加以法度,那些盗贼、凶徒等横行霸道,依然会祸乱地方。”
显然,在李世民的培养下,李承乾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