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战略落子,既要又要!218(2 / 2)

在他的推动下,“蜀中学校粲然复兴”,许多青年学子纷纷投身于学业之中,蜀中的文化氛围得到了显著提升。

高士廉的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素质,更为唐朝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

高士廉在考察中发现,虽然都江堰水利工程为蜀中带来了巨大福祉,但旧渠两旁、水利畅通的良田大多被豪强所占。

为了惠及更多百姓,他大举新修水利,在旧渠的基础上开通新渠,扩大灌溉面积。

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百姓受益匪浅。

同时,他还关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鼓励人们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在治理蜀中的过程中,高士廉还非常注重维护市场秩序。

他严厉打击不法商贩的欺诈行为,推行公平交易原则,保护了百姓的利益。

在他的治理下,蜀中的市场呈现出繁荣稳定的景象,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所以相比较起来。

李泰带着一批人在岭南这边的治理,远远比不上高士廉这位老臣在蜀中的治理功绩,两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有了对比,这好坏的感觉也就出来了。

高士廉能够在蜀中大刀阔斧地改革和治理地方,安抚民心,促进蜀中异族和汉族之民的融洽,移风易俗、教化万民、兴办学院、兴修水利、加强边防等等。

仅仅是半年多的事件,就能够让蜀中焕然一新。

而李泰呢?

除了在书信上稍加抱怨,又或者是写了一点儿漂亮话,哄一哄他李世民,做出来的功绩那是几乎为零。

岭南之地雨水丰沛,适合耕种,只要是能够合理的开垦出来良田,完全可以把这个作为功绩啊,安顿了多少百姓,开垦出来多少良田,拥有了多少耕地,等到秋收的时候,能够收到多少的粮食。

李世民想要看到的是这个。

然而,李泰到现在还是无法领悟到李世民写给他的书信上面的内容,如何治理一方,又该如何以亲王之身份,立下汗马功劳,从而青史留名。

“泰儿,尔生而尊贵,享尽世间荣华。朕之爱子,心之甚切,然爱之有道,不可溺爱而误其前程。尔虽才智过人,然于德行修养上,尚需磨砺,故此让你前往贺州之地,以治理贺州之功,赢得世人之敬重。”

“朕知尔心高气傲,欲图大业。然自古帝王之路,荆棘满布,非有坚韧不拔之志、宽厚仁慈之心者,难以成其大事。再者,朕昔日经历过玄武门之争,到如今依然心痛不已,非是大势所逼,情非所愿也。若你心有他想,势必引起兄弟阋墙,骨肉相残,此非朕之所愿,亦非天下之所望。”

这些,都是李世民写给李泰的书信上的内容。

然而,李世民越是不想让李泰争,李泰却越觉得李世民有一些偏心,越想要争一争。

许敬宗也想要争。

自从这兴修水利之功,进入了工部,成为了工部侍郎,掌管着天下水部。

这上进之心也更加强烈了。

正四品的官职,距离三品也就差那么一步。

然而,当许敬宗想着如何进入将作监,抱住陈平安这一条大腿的时候,却被李世民安排,跟着李恪去了恒州。

这时的恒州隶属于幽州,乃是东北之地的一州城之地。

幽州再往北,就是营州。

而营州也就是大唐的边关了,因为营州之东就是高句丽。

这个高句丽的前身叫做高丽,乃是中原之地的一大敌。

隋炀帝三征高丽,结果亡了国。

史册上,李世民后来也是征高丽,得到了沈州城。

等到了李治时期,联合了新罗,在这里建立了安东都护府。

故此,李世民也有意让李恪带着人在恒州这边治理幽州、营州等地,以待以后可以从这里出征,征服高句丽。

这恒州便是以后东征高句丽时期的后勤保障之地。

相对于李泰而言,李恪在接收到李世民的书信,读完了之后,已然明白自己这位父皇的用心良苦。

这是既要又要了。

既要他们这些皇子远离京师,可以避免和太子之间的争斗。

又要他们治理地方,为他远征做准备。

相比较李泰的埋怨,李恪在恒州是真的认认真真地治理地方。

这恒州等地也有着异族之人,有着北地的突厥,比如营州的柳城就是胡人聚集之地,这里后来也出了一位名人,叫做安禄山。

除此之外,幽州之地有一个名门,叫做范阳卢氏。

然后也有范阳祖氏、上谷寇氏、蓟州武氏、玄菟车氏……。

一个河北道之地,也有着不少名门。

李恪想要以大唐吴王、恒州大都督的身份,治理幽、营之地,可不是那么的容易。

好在,李世民给他安排了一个许敬宗。

用陈平安的话来说,奸臣也有奸臣的作用,这种人上进心很强,用起来也十分顺手。

许敬宗一开始其实也有一些懵,自己好不容易有了治水之功,五年的时间啊,从一个大学士到治水之功臣,这五年来都是风餐露宿。

本以为回到了京师,就能平步青云,谁知道,最后跟着李恪来到了恒州。

许敬宗差一点儿就要摆烂,就要找陈平安,请求陈平安继续举荐一二了。

不过,他最后还是悟了。

跟着李恪,未尝不可。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