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府兵制的利与弊296(2 / 2)
“故此,人在西北。”
谢守方点了点头,原来如此。
他只是负责剿匪。
至于这调查的事情,自然还是要戴胄。
不管是人在淮南,还是人在西北。
他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剩下来的就是戴胄了。
戴胄也不是等闲之辈,他在西北也有暗桩,想要调查这件事情。
也有着好几个方向入手。
第一个就是钱财了。
对方带着这么多的钱财来到了淮南,仅仅是给这些刀客们的定金就不少。
要是给的少了。
这些人也未必愿意冒着如此大的危险来伏杀府兵。
那么,这么大一笔钱,想到从西北带到淮南,就不简单,肯定有着一个渠道。
其次,第一次被伏杀的府兵们的盔甲和兵器已经丢失了。
这些盔甲和兵器又去了哪里?
找到这些盔甲和兵器,也就可能找到那个幕后之人。
再然后,幕后之人要盔甲和兵器做什么?
如今想要盔甲和兵器,完全可以自己去收集一些废铁,让打铁的打造几幅。
为何只要淮南府兵,而不是河北府兵、河西府兵、河南府兵等。
李世民看完了戴胄的奏章。
一言不发。
直接把奏章丢给了高士廉。
高士廉看完,默默地把奏章给了房玄龄。
就这么一个一个传下去。
戴胄在奏章上面把事情的经过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淮南突然出现了水匪,确实是不简单啊。
试问,如今这太平盛世,真的还有人愿意当一个土匪吗?
怕是只抢劫一次,就被官兵给剿匪了。
好好的良民不当。
非要去当个土匪。
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只不过,让众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情的背后,竟然是西北那几家。
多少还是有一些意外的。
当年,他们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时候,可是出了不少力气的呢。
李世民端坐于龙椅之上,面容凝重而睿智。
周围聚集着他最为信赖的几位重臣:高士廉、房玄龄、魏徵、马周、温彦博、杜正伦、王珪等人。
今日,他们齐聚一堂,就为了这突然出现的淮南水匪。
以及,李世民想要建立军机院的契机。
这就是契机。
府兵制是时候要改变了。
李世民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朕自登基以来,深知国家安宁,皆赖于众志成城,大家都想要安宁,想要太平盛世。”
“却不想,如今已经是太平盛世,却还有一些宵小包藏祸心。”
有人想要开口,解释一二。
以免引火上身。
却不想,李世民话锋一转。
“不过,当年朕征战天下也是依赖于府兵制,才有了百万战士,奋勇而战。”
“可如今盛世来临,边关无战事,四海臣服。”
“府兵们依然要轮值于京师、边关、边关重城等,实在是有一些大材小用。”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
“大唐的兴盛必然也要随着我们去不断完善和优化制度,也好匹配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房玄龄首先接过话茬,他素来以智谋著称,此刻更是条理清晰:“陛下所言极是。府兵制之优势,在于兵农合一,既减轻了国家养兵之负担,又保持了军队的战斗力。”
“战时则披甲执戈,保家卫国;平时则归田务农,自给自足。此制之下,兵源充足,士气高昂,实为我大唐强盛之根本。”
魏徵闻言,眉头微蹙,他素以直言敢谏著称,此刻也不避讳:“然而,府兵制亦有其弊端。随着国家疆域的扩大,边疆战事频繁,许多府兵长期远离故土,家中田亩荒废,妻儿老小无人照料,长此以往,必生怨言,影响军心。”
“再者,府兵装备、训练皆由地方负责,难免参差不齐,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
马周接着补充,他目光深邃,善于从细微处见真章:“此外,府兵制虽能确保兵源稳定,但随着时间推移,世家大族逐渐掌握地方军权,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如何平衡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确保军令畅通无阻,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温彦博闻言,沉思片刻后道:“臣以为,可加强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直接掌控,如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定期检查府兵训练情况,确保装备精良,训练有素。”
“同时,对于长期服役的府兵,应给予更多的经济补偿和优待政策,以解其后顾之忧。”
杜正伦则从经济角度提出见解:“陛下,或可考虑在边疆地区推行屯田制,让府兵在守卫边疆的同时,也能开垦荒地,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负担。”
“同时,鼓励商人前往边疆贸易,促进经济繁荣,增强边疆地区的吸引力,减少府兵家庭的分离之苦。”
王珪则侧重于文化层面的考量:“陛下,府兵制不仅是军事制度,亦是文化传承之载体。可加强府兵的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使之在保卫国家的同时,也成为传播文明、促进民族融合的使者。”
郑仁基道:“陛下,府兵制之优化,还需注重法律制度的完善,明确各级官员在军事管理中的权责,防止权力滥用,确保军纪严明。”
崔民干则补充说:“同时,应加强对府兵的选拔和考核,确保真正有才能、有勇气的壮士能够脱颖而出,为国家效力。”
李世民听罢众臣之言,心中已有了计较。他站起身来,目光扫过众人,坚定地说:“诸卿所言,皆切中时弊,朕心甚慰。府兵制乃我大唐之根本,看起来不可动摇,然,今时不同往日,有一些事情,我们不得不做!”
“朕打算更改府兵制为募兵制。”
此言一出,殿内群臣无不瞪大了双眼。
啥?
就因为这件事儿。
陛下就要改府兵制?
这也太突然了吧?
李世民则是继续道。
“所谓募兵制,便是通过向全国招募志愿当兵的丁壮,给予他们相当的钱物,使其成为士卒。”
“这种招募方式具有自愿性,与征兵制的强制性有所不同。”
“同时,既然是自愿性,那就是谁都可以报名,只要是自身没有罪行于过错的,都可以入伍。”
“到时候,由十二卫安排训练新兵,新兵入伍之后,签订一份契约。”
“每一份契约的有限期为五年。”
“也就是说,一旦签订了这一份契约,就要在军营之中为兵五年。”
“这五年时间,会有军饷发放。”
“这五年,他们要接受军营的管理和约束,也要接受操练。”
“若有战,也需要上战场。”
“五年之后,想要离开军营的,可以签订一份解约,直接解甲归田。”
府兵制有着府兵制的好处,募兵制也有着募兵制的好处。
要说哪个最好。
那也要结合两个制度各自所在的时代和背景。
如今,大唐已经让四海臣服,北地突厥这么一个心腹大患,如今都成了大唐的牧场。
十二个可汗,瓜分了十二个牧场。
一旦这种大势形成之后,除非是中原的皇帝昏庸无能,权臣当道,根本就无心再经营北地。
而突厥那边也出现了一位枭雄,可以统一草原。
不然,突厥是不可能还会成为大唐的外部压力。
不过,如今的草原百姓们一部分已经迁移到了关内,还有一部分,也正在想办法迁移到关内。
关内的歌舞升平,才是他们想要的生活。
寺庙也已经慢慢地取代了草原上的图腾,他们更愿意相信圣僧们所说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突厥不再是强大的敌人,高句丽已经成为了安东都护府、东瀛那边已经开始探索北俱芦洲。
大唐的府兵制度如今也成为了一个内部的隐患,那就是以后没有地可以分给府兵了,而就算是分给了他们土地,没人耕种,也是荒田。
李世民完成了最后一次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