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李世民的对比法298(1 / 2)
陈平安前世看过一个帖子,北宋时期的书院是唐朝以及五代十国时期书院的总和,还要多。
根据记载,差不多有73所之多。
别小看了这个数字。
觉得不过区区73所学院罢了。
这是记载的比较大的,正规的,学子们比较多的书院。
还有很多私塾没有被算在其中呢。
北宋时期最出名的就是衡阳石鼓书院、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
这四座书院乃是当世声名远播、学子无数的大书院。
相比较起来,史册上的唐朝就没有几个能够拿得出手的书院。
也就一个国子监、一个弘文馆,就算是大唐的文化教育中心呢。
在这一点上。
大唐确实是比不上北宋。
不过嘛。
如今的大唐已经大力推行州学。
一开始,先建造了一个小型的书院,算是初始的州学。
等到学子多了。
国库又有了一些余款,就能够对这些书院进行扩建。
就这么一步一步把州学给建造起来了。
如今,也有了好几个声名远播的书院,教导出来不少进士,在各地、朝堂为官。
这就是教育带来的好处。
可以源源不断地给朝廷培养一些人才。
同时,也能够减少文盲。
用陈平安在大唐邸报上面写到,读书并不一定是为了当官,当官却是要一定读过书的。
首先,读书是为了明智,是能让自己知道,这个大地有多大,明白太阳为什么东升西落,明白很多事物的本质。
这样一来,不会轻易上当受骗,不会任由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就信什么。
可以知晓本心,可以明辨是非。
当官一定要读书,自然是能够看得懂公文,看得懂政令,学习了诸多道理,亦能够明辨是非。
不辨是非者,如何主持公道?
陈平安特意写出了北宋时期的书院之发展,就是为了让李世民有一个比较。
大唐史册也已经写完了。
他也看完了。
如今,也可以把大唐史册和北宋史册做一个比较。
从这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一直到宋钦宗。
北宋的发展到了丰享豫大的时候,其实是在衰落,而非鼎盛时期。
因为若是真的太平盛世,也就不会有宋江、方腊这两个浩荡的农民·起·义了。
真要说鼎盛时期,还是宋仁宗和宋神宗时期。
不过,很显然,李世民虽然把两个王朝的史册做了一个比较,但是又注重于当下。
“如今,大唐推行了州学,天下十三道,一共有十六座书院,每一座书院招收了差不多两千余。”
“也就是说,贞观十二年,大唐已经有了三万余学子!”
李世民觉得史册是史册,史册已经是写在了纸上的,不可能更改的。
而当下,他建立的大唐盛世,不管在什么方面,都应该远超宋朝时期了。
这就是万世之功。
当然,他也明白,要是没有陈平安,他是不可能建立这样的功业。
“故此,我还是要感谢那位把你送来大唐的仙人,要是没有这位仙人把你送来大唐,辅佐我,也就不会有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李世民说到这里,双眼竟然有了一些虔诚。
似乎,是敬畏那可能并不存在的仙人。
陈平安也只能是选择了安静。
翁婿两人又下了两盘棋。
然后,李世民带着陈平安来到了上林苑。
这里已经从皇家猎场,变成了大片田地。
“这就是你所说的试验田,看看吧,建立已经三年了。”
“我本打算再过一段时间,等到司农司的老农们研究出来你说的那些授粉、强苗等耕种技术,才带你来看一看的。”
“不过,这些人沤肥用了一年,套种用了一年,如今总算是把这里变成了一片肥沃之地。然后开始了各种研究,那边是水稻,那边是土豆,那边是玉米,那边是黄豆,那边是绿豆,那边是芝麻,那边是……。”
不错,这里有着十余亩田地。
都被李世民规划出来,用作试验田,让老农们在这里做研究。
想要培育出来最好的种子。
育种,才能够提高产量。
一味儿的开荒也是不行的,人口虽然多了起来,但是随着商业、工业的发展,百姓们发现自己耕种的话,收益似乎还不如进工厂。
所以,耕种的农户们其实在减少,耕地也在减少。
那么,育种就是下一个提高粮食产量的方向了。
这一点,陈平安在王朝周期律的时候讲到过,李世民也深深地记下来,并且开始施行了。
陈平安陪着李世民走在田间地头。
“这个是棉花。”
“已经是第二年了。”
“棉花制作成的棉被,确实是非常保暖,还十分轻盈,很好用。”
“等到明年,这个棉花种子就能够发放下去。”
李世民指着棉花田说道。
棉花一般都是3、4月耕种,然后十月左右收棉花。
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在六个月左右。
因为如今的耕地在减少,若是再推广棉花,棉花占据了部分耕地,耕地就更少了。
不过嘛。
陈平安早就讲述了联产承包制。
故此,完全可以把荒废的田地承包出去,那些进厂的农户们把田地租出去,还能收到一点儿租金呢。
而拿到很多田地的佃主,就可以有很多田地耕种,再雇上几个长工。
一年的收成也不少。
就是累了一些。
但是随着官府兴修水利,水渠修到了农田里面。
还有这些年的风调雨顺,收成可不低,除去赋税,再加上租金,还有人工,剩下的粮食全卖出去,比经商还赚得多呢。
自从这联产承包制出来之后。
承包田地的佃主多了,地方上的豪族也多了。
好在,官府的公信力还在,也比较大,侵占良田的事情比较少。
这时候的官府还是为民做主的官府。
毕竟,地方上有着巡察使、按察使,还有吏部的官员,还有京察天下。
谁要是行侵占良田的不法之事。
最后都是抄家和斩首示众。
死路一条。
他们也就没有那个胆子去做砍头的事儿。
一旦发现,被官府捉拿,几十年的心血都将毁于一旦。
得不偿失啊!
棉花最好的种植地,其实还是在河套、西域等地,在那边引天山雪水灌溉。 只不过,那里人烟稀少,路途遥远,运输就成了一个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