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嫡子327(1 / 2)
陈平安看了看手中的史册。
元史有什么好写的?
脑海里面检索了好几遍。
也没能记起来多少。
所以,也就没什么好写的。
也就一千多字。
写了元朝的建立,还有元朝的几个制度。
第一个就是行省制度。
其次就是中书省制度,四等人制度。
元朝保留中书省与枢密院、御史台分掌政、军、监察三权,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
除此之外,真的没什么好说的了。
李世民看完,也是若有所思。
不过一会儿。
问道。
“朕记得你曾经有言,千年之后,也就是你所在的时代,也是行省制度吧?”
陈平安回道:“是,一共是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有二十三个省,五个自治区,四个直辖市,两个特别行政区。”
说完。
又简要地向李世民说了说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李世民听完,也觉得有一些不可思议。
不过。
却也能理解了。
这么多年以来。
陈平安给他讲述各种各样的知识点。
再加上,还有这一个史册。
他的眼界已经和千年之后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作为大唐的帝王。
他的眼界可以说,已经是超过了千年之后的很多人。
人的心性、眼界、目光等,有先天决定的因素,也有着后天教育养成的因素。
这就是教育学的环境因素。
李世民作为大唐帝王,又是一位马上皇帝,这个天下都是他带着人打下来的。
这些年,又是以天下之主的身份治理天下。
眼界自然已经非常高。
只是说,知识面少了一些。
而经过这些年陈平安各种讲述诸多的知识,也算是提高了李世民的认知水平。
“原来如此。”
李世民感慨了一下。
随后又问道。
“既然能够一直传承下去,就说明这个行省制度更为合适。”
“如今,大唐有着十道,三个都护府。”
“这加起来就是十三个道。”
“只不过,看了你所写的行省制度,以及所说的千年之后的行省制度。”
“这般分级制度管理,或许可行?”
陈平安回道:“陛下,这或许要等以后了。”
李世民愣了一下。
才明白过来。
陈平安所说的以后是什么意思。
也就是说。
想要改革,制定大唐的行省制度,就要等到下一位帝王登基之后,才能施行。
而现在。
他已经做了很多。
继续改下去。
把所有的功绩都占了不说。
这么多的改革。
也会造成朝堂之上的局势有一些动荡。
毕竟,朝令夕改可是大忌。
李世民反应过来之后,说道:“嗯,也好。”
这事儿交给李承乾。
也算是对于他的考验。
……
陈平安写完了元史。
又开始写明史。
这能写的就多了起来。
首先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这个人的一生和李世民差不多,也算得上是波澜壮阔的一生。
一个建立了大唐。
一个建立了大明。
两人都是文治武功。
两人都有着一位被世人所认可的史上最贤皇后。
一个发生了太子谋反,最后把位子传给了九皇子李治,却导致了江山差一点儿易主。
一个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太子,还没登基就暴病而亡,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却有了靖难之役。
叔叔把侄子的皇位给抢了。
陈平安写朱元璋。
真的是非常用心了。
脑海里面关于明太祖的帖子也非常多,明史的内容,他记得也不少。
甚至是还有那一个经典的电视剧呢。
这一写。
就是一个小长篇了。
一直到洪武元年,才意犹未尽地做了个简单的总结。
之所以简单。
因为真要是用心去总结。
又可能是三千字左右。
再加上,李世民和朱元璋算得上是一类人。
李世民看了这个明史,必定也能理解朱元璋。
就像是朱元璋了解了唐史,能够学习李世民一样。
果不其然。
李世民看到这个史册的时候。
竟然有了一些爱不释手。
看了一遍,意犹未尽,继续看起第二遍。
陈平安能够明显地看到李世民那喜悦的神情,还有一些赞赏的神色。
“好一个笑天下可笑之人、骂天下可骂之人!”
“乃真性情也!”
李世民还想看第三遍。
不过,还是忍住了。
“这位明太祖朱元璋,也算是一位妙人!”
“真想能够和他交谈一二啊!”
“或许还能引以为知己也!”
陈平安说道:“陛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陛下其实有着不少相似之处。”
李世民点了点头。
他有一位贤后,能够一直站在他的身后,默默地支持他。
两人相伴这么多年。
也算是老夫老妻了。
李世民无法想象,自己若是失去了这位贤后又会如何。
而朱元璋也是一样。
他也有一位贤后,并且还帮助他一统天下。
大臣们可以不服他朱元璋,却不能不服马皇后!
这一点。
李世民也从明史中看出来了。
“只是可惜,不能与之交流一二了。”
对于李世民的这一份执念。
陈平安表示爱莫能助。
两个人并不在一个时空。
他也没有能够让李世民穿梭时空的能力。
故此,这一个遗憾,那可能就真的成为了遗憾。
李世民之所以对朱元璋如此欣赏,可能还是因为对方开局一个碗,结局一个国。
这是实打实地打下了天下。
颇有一些英雄惜英雄吧。
陈平安多多少少也能理解李世民此时此刻的心情。 “陛下,臣以为,这位明太祖朱元璋或许也会想要和陛下交流一二。”陈平安安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