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官学334(1 / 2)
读书自古以来都是绝对部分的最好的出路。
宋朝看起来是重文轻武,有了一个东华门唱响的说法。
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但是这也不能说,读书人都是没了脊梁骨的人。
宗泽一介文人,最后还能独守汴州,请求赵构回皇都,收拾旧山河呢。
陈东一介文人,却还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指着金贼叫骂。
辛弃疾一介文人,却还能够提枪催马上阵杀敌。
读书是明事理。
而随着大唐如今的州学学院,甚至是县学学院的兴办,读书人越来越多。
这时候,也确实是需要有一个官学作为支撑。
或许,这也是将作监这么多年以来的努力的成功,不断地研究、开发、发明、创造。
有了曲辕犁,不够。
还要有蒸汽机铁犁。
有了蒸汽机铁犁,还不够。
还要有蒸汽收割机。
土豆、玉米,再加上兴修水利用以灌溉,再加上梯田,再加上那些个农具。
大唐的粮食年年都在提升,大唐的人口年年也都在提升,就是这大唐的边界界石,它都在自己动。
因为大唐是一个非常包容的王朝,大唐人也是非常包容的百姓。
朝中有着像是契苾何力这样的番邦大将军,民间也有着很多胡商,甚至是地方上都有了胡人为官。
他们也真的把大唐当做是自己的国家。
这里就是他们的家。
他们学习唐语,学习汉字,读四书五经,作诗、作赋,还参加了科举考试。
这就是这些年来大唐的变化。
肉眼可见的变化。
读书人多了,学院多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也多了。
大唐邸报又是每一期都在报道,上面有着名儒讲学,也有着赵王陈平安这样的小说家写着小说。
文化在这些年来也相当于是一个井喷的状态。
这时候,学子们在学院中只是学着四书五经,只是读者圣人之言,已经有一些浅薄了。
很多学子想要学的更多,想要懂得更多。
有时候,他们甚至是把大唐邸报当做是他们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学到更多的内容,为自己强文博识的唯一渠道。
在这大唐,大唐邸报也确实是有着这样的一个作用。
“殿下,这是五日后的大唐邸报草稿,还请殿下审阅。”秘书监监正褚遂良拿着大唐邸报走了进来。
这是暂定的草稿。
如今,大唐邸报的投稿稿件差不多快要堆积如山了。
秘书监每天都是从早到晚的审核,从这些堆积如山中的稿件里面,找到最好最优最佳的。
同时,这大唐邸报上还要留下两个版面,一个是赵王陈平安所写的封神榜,一个是名儒颜师古所写的小说。
这已经是特定的版面,必须要留着的。
所以,在这个大唐邸报的草稿之上,会有两个空白区域。
其他的地方,已经是各种大唐新闻了。
当然,这些大新闻,太子李承乾早就看到过,对于地方上的变故也有一个了解。
这就是大唐邸报的作用。
让各地的学子们投稿,把各地发生的事情都给写下来,直接邮寄到秘书监。
秘书监整理之后,就能够掌握大唐天下各道、各州、各县的情况。
监国太子李承乾也能第一时间掌握到天下十三道的情况。
李承乾接过来,审阅了一遍。
“看来,各地的学子们对于建立官学的渴望,已经是非常高了。”
“登善公,你可有什么看法?”
褚遂良知道,监国太子殿下这是要问政了。
思索了片刻,才回道。
“殿下,自古以来,教化乃国家之根本。今我朝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然则学问之道,犹待广布。”
“夫官学者,乃国家培养栋梁之才之摇篮也。其意在于广纳贤才,因材施教,使有志者得以深造,有才者得以施展。如此,则国家之栋梁不绝,文化之薪火相传。且官学之设,亦可统一教化,使百姓知礼义廉耻,明是非曲直,从而民风淳朴,社会和谐。”
“如今之大唐已经非昔日之中原王朝,早已胜过他们百倍、千倍,不管是中原人,还是关外胡人,大家都能在这大唐天下安居乐业。”
“也真是因为如此,大唐拥有着广袤的疆土,还有着形形色色的人员。”
“这时候,兴官学,就是定下教化万民之本,不管是中原人,还是胡人,都要以官学为主。”
“此举,就犹如大秦一统天下之后的车同轨、书同文一样。”
“以后,大唐天下只有官学,大家也都要说唐语、学唐文、遵唐礼、守国法。”
“故此,官学也并非仅仅是官学,而是让大唐拥有着大同天下之基石。”
李承乾点了点头。
“登善公所言不错,父皇也是这般教导孤。”
“如今之大唐,乃是万族之大唐,父皇为天可汗,就要有着胸怀万族之天下的广阔胸襟。”
“兴官学,也并非仅仅是兴官学,更是要能让天下胡人都能知晓,这大唐,容的下他们!”
其实,用胡人的视角来看,那就是打不过,就只好加入了。
而用大唐天可汗来看,那就是百年之后、千年之后,还有边关之战火。
既然再多的战争,都无法彻底解决战火的问题,那我就直接解决可能会挑起战火的人。
那就是……天下再无汉·胡,之分。
大唐其实也是能够建立起来这样的机制的最佳时机,等到以后宋明时期,就不太可能了。
褚遂良听到李承乾的话,顿时又佩服起来。
不愧是天可汗。
竟然能够有着如此广阔的胸怀,还有那么大的野心。
天可汗是真的想要把大唐缔造成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大唐啊!
自晋以后,中原之地饱受战火的影响,到处都是生灵涂炭。
若是真的能够建立一个天下大同的大唐,那么,这般辉煌,必定是永记史册!
大唐邸报上面关于别的内容不多了。
如今大唐对地方上的治理,把控的非常严格了,最主要还是有了各地的学子们能够邮寄他们的稿件到达秘书监。
这就是上达天听。
地方上的官员们可不敢随意作死。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百姓们所求也不多,就是一个稳定。
故此,大家才能开始争论起来官学,因为地方上也没什么好报道的了呢。
总要有一个话题,可以让他们充满着写作的激情。
而佛门的玄奘法师也好,还是道家的袁天罡、李淳风等也罢,这些人都知道,官学肯定不会在他们两家之中选出一个来。
真正有一些慌的人,还是儒家的那些名儒。
……
一觉醒来。
天塌了。
学子们竟然强烈要求建立官学!
不是?
儒家教义呢?
圣人之言呢? 至圣先师孔圣人就要被你们这些学子们给抛弃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