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家教336(1 / 2)

赵王陈平安的学问也在其中。

不过,有了一个新的名字,叫做工学。

孔颖达虽然对于这个工学更为好奇,却也没有直接表现出来。

只不过是不动声色地瞄了一眼,顺势就拿起了国学的教本,拿在手中的感觉比较厚。

翻开一看,有一个目录。

这种目录也是赵王陈平安提出来的,在编订小说的时候,就有过。

第一回、第二回、第三回……分别在那一页。

读书人想要看那一回,直接翻开就行了。

其实,这个页数在大唐字典上面就有了,也是让很多读书人感觉眼前一亮。

是有一些学问的。

后来,小说出来之后,又是让人眼前一亮。

故此,现在的孔颖达已经习惯了这种目录,而且,这一次的国学教本。

从目录上看,就能够看到很多东西。

孔子篇、荀子篇、老子篇、韩非子等,竟然都有,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属于《春秋》之中的文赋。

这是相当于是从四书五经之中提取出来的内容,又编撰成为了这种分门别类,形成的教本。

李承乾介绍道:“按照赵王的建言,这不过是八岁孩童一年的教本,也就是一年的时间,要学会这里面的字,还要学会这里面的道理。”

“等到了第二年,也就是他们九岁的时候,还会有新的国学内容。”

“随着学子们的年龄增长,这里面的内容也会更加的深奥一些。”

“不单单是国学的教本是这样,包括算经、农学等,其内容也都是层层递进。”

“也就是所学内容一年比一年高升。”

“如此一来,大唐的学子们就能够懂得更多的知识,成为真正的博学强识之人。”

“这才是为国育才!”

孔颖达知道,有了这个国学的教本之后,就可以堵住很多的所谓的名儒。

官学也不是佛门,也不是道门,更不是什么墨家之学。

朝廷若是真的这么做了。

不仅仅是他们那些名儒不满意,会反抗,就是天下学子们也会一样要反抗吧?

他们要的可不是那样的单一的官学。

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官学!

也只有这般才能算得上是官学!

孔颖达看了看算经,又看了看其他的农学、工学等。

“殿下。”

“八岁孩童,大部分可能还在识字阶段,就要让他们学这么多吗?”

孔颖达没有反对,只是稍微提了一些自己的疑问。

李承乾回道:“一年的时间,学习这么多,并没有太多。”

“新入学的学子们呢,先从识字开始,从国学开始,再以算经的一加一等于多少,这般基础的算学开始学起。”

“等到了识字的多了,就开始加入历史、地理,最后再加农学和工学。”

“你可以看看农学和工学,并没有多难。”

孔颖达这才拿起了农学。

上面很多都是图画,画的都是现在的农物,比如稻米、小麦、粟、栗、黄豆、土豆、玉米等。

内容也都是这些农物的外貌特征,还有它们耕种的时令。

这些对于八岁的学子们来说,确实不难。

然后才拿起了工学。

上面却也是很多简单的道理,比如,什么是力,什么是重量,什么又是气体、液体、固体等等。

孔颖达看的非常详细,竟然也有一种,自己好像从上面学到了一些知识点的感觉。

顿时对于赵王陈平安,又是一番佩服。

“恭喜殿下,贺喜殿下!”

“当真是天佑大唐,赵王当真是天纵奇才,竟然能够编撰出这些教本。”

“某惭愧啊,竟然不能与其一起编撰,当真是遗憾也。”

李承乾见此,笑着开口道:“冲远公无需如此,这不过是暂定的教本。”

“等到此事真的定下来了,孤还想请冲远公等大儒们一起参与编撰教本一事呢。”

“从八岁开始,一直到十五岁,这八年的教本,都需要编撰出来。”

“到时候,冲远公身上的担子可不轻。”

孔颖达连忙行叉手礼道:“殿下言重了,此番推行官学,乃是有利于大唐长治久安,更是让天下学子们可以明白更多的道理,可以强文博识。”

“这是大唐之幸,也是天下万民之幸。”

“臣若能尽微薄之力,那也是死而无憾。”

李承乾连忙起身,上前扶起了孔颖达。

“公能如此作想,孤心甚慰啊!”

他还担心孔颖达不支持呢。

既然孔颖达已经站出来支持了,那就好办多了。

李承乾这一次,可不仅仅是召见了孔颖达,那些真正深明大义,还没有站出来反对的人,他都要拉拢。

至于那些站出来反对的人,自然是任由他们先叫几声。

不让他们叫几声。

他们会非常不舒服。

等到孔颖达这些大儒们支持官学了。

这些人自然会看明白形势,也就会闭嘴。

若是还要继续反对,还要叫,那也有的是办法,让他们闭嘴!

第二天的未时。

大明宫偏殿。

李世民如今已经搬到了这里。

他还准备把太极宫让出来,直接让太子李承乾住进去。

不过嘛。

他也知道,这么做,肯定会被大臣们反对的。

毕竟,太子李承乾还没登基,他依然还是太子,还是要住在东宫。

李世民却先搬来了大明宫。

“如何?”李世民喝了一口李承乾泡的茶,问道。

李承乾回道:“孔颖达等大儒们已经愿意支持官学了,但是王琰等却还是反对官学。”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无妨。”

“孔颖达等人还是深明大义,他们知道,如今学子们对于推行官学已经是呼声很高。” “这就好像是民心一样,如今推行官学已经是民心所向。”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