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李世民读明史338(2 / 2)
李世民感慨了一下。
“出身草莽,却能推翻蒙元,建立大明王朝。”
“要胆识,有胆识,要野心,也有野心,要手段,也有手段,雷厉风行、粗中有细。”
“一个赵匡胤、一个朱元璋,当真是乱世之中的英雄也!”
陈平安道:“可惜,赵匡胤早早驾崩了,若是他活着,大宋可能也不至于背称之为弱宋。”
李世民却道:“这弱宋,乃宋徽宗、宋高宗之祸!”
“不过,若是一直往前,你说的也不错。”
“赵匡胤一直活着,皇位就不会传给赵光义,不会传给他,也就不会有宋徽宗、宋高宗两人。”
“不过嘛,这事儿谁也说不定。”
“赵匡胤的后辈们在面对辽国、金国、蒙古的时候,就能够坚守住中原之地。”
“蒙元铁骑还是太强了。”
陈平安点了点头,李世民说的和前世的一些网友说的差不多。
就算是没有完颜构。
赵宋想要抵御蒙元,守住中原,也不是那么好守的。
“陛下。”
“还有一事,不知道陛下可记得王玄策?”陈平安说道。
李世民想了想,说道:“我记得他应该是在贞观年间出使西域,然后合纵连横,有着一人灭一国的战绩?”
“是不是此人?”
陈平安回道:“陛下,是的,就是此人。”
李世民问道:“为何提及此人?”
陈平安回道:“陛下,这一次将作监招新,而招新的人员之中就有王玄策,他两天前已经完成了将作监的考核,如今就在前院学习呢。”
“此人有大才,不管是和史册上一样,成为外交官,成为大唐在番邦之地的代言人,又或者是治理一方,应该都不成问题。”
李世民思索片刻,回道:“还是让他在将作监吧。”
“他既然选择了将作监,就说明他如今对将作监更有兴趣。”
“既然此人聪慧,有大才,你倒是可以好生地培养一番,将作监才是重中之重。”
“多一个人,也是多一份力。”
“将作监的一个新发明,就能够让大唐的盛世更稳固一份。”
“这外交官的人选也有好几位,治理一方也有不少人才,而能够进入将作监,并且能够学会你的那些知识和手艺的人,少之又少。”
李世民知道陈平安的来历,所以也知道陈平安那脑海里面涉及到的很多知识,必须要有人能够很好地继承下来,并且越多越好。
不管是陈平安,还是李世民,对于这事儿的看法都是一样的。
陈平安也和李世民说过,他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学会他脑子里面的那些先进的知识点。
要是有很多人学会了,并且还能根据所学,创造发明出来很多很多新的东西。
那对于大唐来说,不亚于打赢一场战争!
战争的影响力是一时的。
而某一个技术的突破,绝对是万世的!
李世民自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学会陈平安的那些知识,那些手艺。
百年之后。
就能够出现很多很多个陈平安这样的人。
陈平安离开大明宫之后。
李世民又从箱子里面拿出来史册,从贞观元年到洪武年。
唐史、五代十国史、宋史、元史、明史,一共是二十多个书册,已经是很多字了。
恐怕,世人也不会想到,在这大明宫中,还有这样的史册。
要是千年之后的考古学家,从昭陵之中,发现了这些史册,看着正史,又看着昭陵中的这个史册,恐怕一时间也不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
李世民再一次看起了唐史,从贞观二年之后就不一样了。
贞观二年的蝗灾,陈平安说过史册上描述比较严重,甚至是有着易子相食的情况出现。
而陈平安来了之后的贞观二年,这种现象就很少,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朝廷收购蝗虫,研磨成为了粉末,放进了糟糠之中,做成了窝窝头、馒头等,还制作成了饲料,养鱼、养鸡、养鸭等,又从突厥那边买了一些羊,还从其他地方买了粮食。
朝廷是拿出了最大的决心来赈灾。
李世民觉得能够有着那般大的决心,还是因为,他亲眼见到了陈平安从青铜门中掉下来。
“或许,从那一刻开始,这就是陈平安所说的平行时空。”李世民喃喃自语。
他已经把这手中的唐史当做是另外一个时空的历史,不管是唐史,还是往后的宋史、明史。
这就是一个,让他了解另外一个时空的王朝历史。
让他能够通过这种方式去感悟,如何更好地治国理政。
“宋朝的两府制形成了文武分权的现象,又要集权、又要分权,核心思想又是皇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缺点就是这文人的权柄实在是太大了,皇帝又多是仁义、柔弱之辈。”
“文人甚至是能逼迫帝王做一些他不想做的事情,以至于皇权受到了约束。”
“朱元璋虽有文治武功,可是后来又是强化皇权,废除丞相和中书省;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权力。
“以严猛治国,以重典驭臣下,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
“屡兴大狱,追治‘奸党’;兴‘文·字·狱’,用锦衣卫设立诏狱,又行‘廷·杖’之制。”
“各有利弊,各有优劣。”
李世民在用唐史、宋史、明史这三朝历史作为对比,三个王朝的制度各有不同。
宋承唐制,但是却又有着比较大的改动。
比如这两府制,中书和枢密院一文一武,可是在枢密院的官吏却又都是文官。
大宋在战场上就没怎么赢过。
俗话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可是宋朝的武将不敢,这就算是不停军令,最后打赢了,也能被下旨降罪。
这般随意问罪,随意欺辱,却又想要武将守国。
最终结果就是亡国。
朱元璋似乎是看到了赵宋的软弱,故此废除了丞相,因为这种百官之首的存在,就是对他皇权最大的威胁。
就好是唐朝的李林甫,一人把持朝堂。
大唐乱不乱,李林甫说了算。
可是,朱元璋废除丞相、废除行省,却又没能继续完善,反倒是弄出来一个锦衣卫。
李世民觉得这种锦衣卫只能是双刃剑,并且,后患无穷。
这就相当于是武氏用酷吏,随便诬告,很容易出现陷害忠良的事情。
陈平安当年就说过,皇帝不能只通过朝堂的百官这么一个渠道来了解天下事。
开国之初还好,大臣们的忠心绝对没什么问题。
可是百年之后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不仅是天子换了,大臣们也换了。
若是天子喜欢天下太平,那么大臣们也就会迎合帝王,来一个报喜不报忧呢?
天下乱不乱,大臣们说了算。
皇帝必须要有很多渠道来了解天下事,知晓每一个地方,甚至是每一个县的情况。
这样一来,天下乱不乱,皇帝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