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大唐皇帝诏令,大唐皇太子教令!95(1 / 2)

太极宫的动作很快。

不单回复东宫的奏请,还一并把孙思邈等官员任命的诏书,传达过来。

济世馆。

设大学士一名,总领济世馆一切事务,正七品官位。

直学士若干,协理大学士,副手职位,从七品官位。

其他学士若干,官位基本上在九品。

从任命诏书下达,孙思邈接诏,他算是正式出仕,入朝为官了。

“臣拜谢殿下恩典。”

孙思邈也从自称草民,过渡为臣了。

李承乾不置可否,他道:

“太医署有成熟的医疗培养教育体系,并有不少的医者学员……。”

在隋唐时期,太医署制度是荣臻完善,集医、药与一体的医药机构。

济世馆开设的初衷,并不与太医署冲突。

两者的目标不同,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践。

李承乾要的就是两个机构,相辅相成,互相合作。

并且他给李二的奏请中,特意提出将太医署从太常寺划拨独立出来,提半级,成为与济世馆同级机构。

李二也在回复中同意,给太医署也下达旨意。

如今的太医署,也算是水涨船高,成为正七品官署。

既要人家太医署办事,跟济世馆配合,自然是要给个甜头。

你连级别都不给人家提,还指望人家会怎么配合?

他固然以太子的身份压太医署,不敢不听,但办事的是人,人要是心头不满,乃至于怨念,功倍会事半的。

杀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损失人才,既有办法能够妥善解决的,没必要弄得复杂,出现流血事件。

当然,要是太医署的官员不识好歹,阳奉阴违,他不介意让李二换一批。

“如何处理跟太医署的关系,你心里要有章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是一条宽阔的道路。”

李承乾说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众人拾柴火焰高,同心齐力,团结大家才能办成大事。”

这点道理,他不用说,孙思邈也是知道的。

但官场上有的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同行之间的高低,也不是那么好相与的。

孙思邈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上,都是有名望,医术得到高度认可的。

所以,李承乾也怕孙思邈出现自视甚高,看不起太医署的医官,遇到点事就不屑与之为伍。

这是善意的提醒,也有小小敲打之意。

“臣明白。”

“为了天下大事,造福万千百姓,臣会恪守本心,以大事为要。”

孙思邈点头道。

“你也不用那么担心,只要是对的,在孤这里,自然会有说法。”

“孤会站在你这边。”

李承乾轻笑道:“济世馆开设,孤叮嘱你的几件事,你要尽快找到方向。”

“有许多病症经验摆在眼前,你们从其中细查,结合你们所知所学,应该不会太难吧。”

一个是早夭。

一个是产妇。

一个是伤口化脓。

一个是风寒。

其实李承乾是知道这些的应对方法。

但他这么提出来,孙思邈他们还如何从摸索之中,建立一套基础理论体系?

一套医学体系,连基础理论都没有,如何有未来?

李承乾把饭喂到他们口中,以后又该怎么办?

全靠他来喂饭,那李承乾都不用干其他事了。

要他们还有什么用?

是个人都能听懂人话的,谁都可以干。

李承乾只需要在他们遇到关键瓶颈,说一句话,点拨他们一下,打开思路,比直接喂饭要有作用得多。

他要的是种地做饭的人,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提线木偶。

孙思邈陪同李承乾坐在院子里,沐浴着阳光,他很是认真的倾听太子的交代。

“孙学士,你觉得男人会照顾人点,还是女人会照顾人?”

李承乾一句话让孙思邈有点懵。

“殿下,自是女人会照顾人。”

“你可以选一两个女子,教授她们一些学识,用于照顾伤员病人。”

李承乾感慨的说道:“男人粗手大脚的,还是女人心细,照料伤员病人最是适合。”

大家都知道女子会照顾人,也有心去培养。

但谁往专业的方面去想?

谁会想着用专业的医护女性,去承担一些男性扮演不好的角色呢?

这种话在唐以后不好说,会有人指责离经叛道的。

但在唐初贞观年,谁要敢在外面大声嚷嚷,女子不如男。

你看那些公主郡主,豪门大族的千金,会不会把你嘴给撕烂。

这还是那些大老爷们后面的夫人,没有站出来说话。

她们要是出马,指不定就是一场更大的事件。

“臣明白了。”

孙思邈点头,道:“臣会挑选几名女子的。”

医者之中,不乏有女医的存在。

只不过,太少了。

“等会儿,你去太极宫谢恩吧。”

“陛下心心念念着你,给你官当,还不得去感恩一番啊。”

孙思邈自然明白。 谢了殿下恩典,还要谢陛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