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2 / 2)

说的是有个力大如牛的女孩子,不但能头顶大水缸,还能一只手就拎起一个坏人,随手一扔,就砸倒一堵墙。

前面的两位个小孩子并没有发现有人就跟在他们后面,说得绘声绘色的,姜棉也听得津津有味。

听了好一阵了姜棉才惊觉,这离谱故事的主人公竟然是她自己。不由得有点哭笑不得。

不过这些无关痛痒的流言,她就当是听听故事了,不必理会。

她的事情多着呢。

上一次陆二舅来信说的给他战友寄奶粉的事情,被新知青的事情一搅和,她就忘记了。

得赶紧找谢东和拿奶粉。

那家伙有时候大方得很,万一被他送人了,就是一场空。

一想到这儿,姜棉直接就拐向谢东和的住处那边去。

谢东和跟庄清梵被姜棉的突然到访弄得有点愣。

等弄清楚原委,两个人又有点哭笑不得。

谢东和有点想笑,“我们一天起码要见三次面,用得着这么着急吗?”

姜棉脸一点也不红,“我怕我到时候忘了。上次本来就想跟你说的。后来被你那位外八路的亲戚一搅和,我就忘记了。”

合着又是我的错。谢东和沉默了,转身回去拿奶粉了。

奶粉拿到手,她和庄清梵给人供货的时间也将要到了。

刚好他们出去的时候可以顺便把东西寄走。

姜棉把三袋奶粉打包好,并且在里面附了一封信。

她先介绍自己是谁以及寄东西的缘由,然后随意得提了一下,自己比较心仪的那些海产干货。

陆二舅既然跟她提这事儿,说明他战友那边肯定已经是说好了的。

两个人去了一趟市里,回来继续在家里忙活。

除了上工,闲暇时间去自留地除除草。

眼看端午节就要到了。一群都是吃货,粽子是必须包的。

现在人们的物质比较匮乏,又处在这个特殊时期,过节的气氛不浓,赛龙舟之类的就不要想了。

不过私底下包点粽子吃,或是摘点艾叶回去洗一洗,则没有人管你。

包粽子的材料也是因地制宜。

姜棉以前包粽子用得最多的是露兜。

露兜有三排刺,人一不小心就会被扎,但如果把刺刮去,晒软后卷成团绑好再下锅去煮,捞出来就是完美的粽子外衣。

露兜叶的长度有一米多,宽度也有十个厘米左右,只需要一张,就能包出一个中间饱满、四角尖尖的漂亮粽子。

但铃木生产队这里没有露兜,姜棉只得退而求其次用箬叶。

箬叶也要清洗之后经过水煮才能用。

楚婴去年没吃到糯米做的粽子,今年早早就跟姜棉念叨了。

还有几天才到节,楚婴就拉着谢东和悄悄地去割了一大堆的箬叶回来。

箬叶姜棉也用过,只是包出来的粽子没有那么漂亮的四个尖角。

姜棉的个人审美,觉得用箬叶包出来的粽子,没有露兜包的那么好看。

不过粽子还是一样的好吃。

至于粽子的咸甜之争,在她这里是不存在的。

两种都做就是了。

姜棉准备的馅料没那么复杂。

咸的就是五香粉加酱拌五花肉。

可惜这边没有蛤蒌,那是一种有着特殊香味的植物叶子,配着五花肉放进粽子里简直能让整个粽子的味道得到升华。

没有,放点满意的五香粉也算是一种安慰。

庄清梵看着姜棉往糯米里面埋肉,低声说:“再加一块。”

姜棉暗自笑了笑,照他的话往里面再塞了一块。没想到这家伙竟然爱吃这个,于是问他:“要不要给你加一个咸蛋黄?”

庄清梵想象了一下,往里面加咸蛋黄可能会有的口感,说道:“我没吃过,试一试也可以。”

姜棉于是去拿了四个咸鸭蛋出来,不偏不倚,一人一个。

他们养的鸭子下了不少蛋,咸鸭蛋是姜棉自己腌的。不过当时怕腌不好,腌得不多。

他们喝粥的时候都喜欢吃这个。

姜棉不舍得放太多。

姜棉把加了料的粽子都做了记号。

四个粽子,都加多一块肉和一个蛋黄,个头也撑大了一些,看着就跟其他的不一样。

包完了咸粽子,开始包甜粽子。

甜粽子也没那么多花样,就只有花生、红枣跟绿豆。

所有粽子包好之后,放进大锅里煮,煮了三个多小时才出锅。

楚婴知道底细,一开锅就先把那四个加了料的粽子挑了出来。

大家都是吃货,姜棉也了解小伙伴们的特性,不吃个够,肯定不罢休。于是她特意煮了一锅酸梅汤。

四个人,每人捧着一个粽子,旁边还有酸梅汤解腻。吃得那叫一个心满意足。

姜棉看了一眼就坐在她对面的庄清梵,“味道如何?满意不?”

庄清梵点了一下头,“很好吃。这个粽子咸淡适宜,太够火候了。我没想到咸鸭蛋和五花肉搭配起来是这种口感。”

包粽子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一些小诀窍。

包得太松,粽子煮熟以后饭粒太烂,没有嚼劲。

包得太紧,米粒膨胀以后不但会把外衣撑破,外形丑,还不容易煮透,形成夹生饭。

还要掌握米和馅料的咸淡,烹煮的时间的。

姜棉在上一世就已经把包粽子的技能练成熟了,所以这些细节把握得刚刚好。

谢东和估计是从另一头开始吃的,他咬了几口子还没吃到蛋黄,他看了其他的小伙伴一眼,把手里的粽子调了一个方向,从另一头开始吃,很快就吃到了咸鸭蛋。

他倒是一句评价都没有,默默吃完,才说:“过几天能不能在再做一次这个?多做一些,都没尝够味。”

楚婴就坐在他对面,全程看着他把一个完好的粽子吃完。听了这话,给了他一个白眼。

“你以为包一次粽子那么容易啊?光是时间就花了老半天。一年能吃一次,你就知足吧。”

谢东和今天出去了,没有参与包粽子的过程,是在粽子快出锅的时候才回来,他虽然也知道包粽子比较费事,毕竟今天没有付出劳动,光享受成果了,便没再说什么,而是起来又拿了一个甜味的,“那我今天要吃个够。”

姜棉听了,怕他真的不管不顾,放开了吃,万一真的消化不良,又得一夜难安。

虽然都不是小孩子了,道理都懂,姜棉还是提醒一下,“糯米比较难消化,千万别吃太饱。留一些到明天再吃吧。”

然后又道:“包粽子虽然麻烦,也不是非要到端午节才能吃。等到天气凉了,可以多做两次。或者做糯米饭也行。”

希望陆二舅的战友那边会有好消息过来,到时候可以做一做虾米糯米饭,或者去摘一些荷叶来做糯米鸡也好吃。

不过这些就不必跟吃货说了,免得又要催她更新菜单。

他们吃好了,姜棉点了点剩下的粽子,拿了一些出来,准备分给比较亲近的那几个人。

这时候的糯米比较难得。很多城里人做粽子,也只是用黄米。

他们去年开荒之后种了糯稻,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事儿。

在这种特别的节日里,自家既然包了粽子,不送一些出去好像说不过去。

比如像五奶奶家。

住在同一屋檐下,对对方厨房里的那点动静多少都知道一些。

更别说包粽子这样大的阵仗了。

比如姜棉就知道,五奶奶今天没有包粽子。

不过姜棉没见过五奶奶那几位孙子孙女朝她这边张望过,更别说过来望食了。

姜棉做过那么多次好吃的,不管有没有香味飘出来,从来不见对面的小孩儿张望过一眼。

她不得不佩服五奶奶的家教。

这在很多富裕家庭都没法做到的。

而且每次她给对面送点好吃的,几乎都有回礼。

很是讲究的一家人。

还有唐建设和王长军,地能顺利开荒出来,还有他们的一份功劳呢。

唐建设的粽子是谢东和送的。

当他回来的时候,对姜棉说:“唐建设那里来客人了。说是一起下乡的朋友,被分到附近的一个生产队去了,名字好像叫宋朝明。”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