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 2)

“对了,你们住的地方怎么样?做饭方便不?”姜棉也一直记挂着这两个老乡的安身之处。

“住的地方总体来说比我们预料的好,房子虽然有点旧,但房间大,院子也挺宽敞的,听老知青们说,不久前翻修过,屋顶不漏水。收拾收拾,住人没问题。那座房子听说是村里一个孤寡老人的,老人去世了,就归了村里。那里一共有三间正房,在我们之前已经有两位知青已经住了进去。他们住了东面一间。我们两个住西边那间。房间边上有个土灶,我们跟他们也不熟,就各自开伙吧。”到了这里,他们几个就算是同乡了,虽然认识没几天,但相处得挺愉快。唐建设也没什么不好说的,交代得清清楚楚,同时不忘关心姜棉:“你呢?住的是这小孩子家?”

“嗯。他们家房子挺好的,在村边,红砖大瓦房,又气派又敞亮,我用的厨房和餐厅都是独立的。”

姜棉一想到自己居然梦想成真,心情都不由得好起来。她这绝对不是炫耀。

“这么好的房子,付出的代价不小吧?”唐建设不是单纯的人,自然明白其中的弯绕绕。

“还好,比起房子的真实价值,这点付出很小了。不过这事不必外传。”虽然这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但姜棉觉得还是小心一点好,别人要猜就让他们猜,但没必要明明白白地四处宣讲。

“明白。”唐建设一副了然的样子。

他明白,王长军自然也就明白了。

人手增加,又有工具,很快,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各有了一副大大的担子。

一行人开始打道回府。

首先经过的是姜棉的住处。

“这里就是五奶奶的家。西边的三间屋以后就是我地盘了。”姜棉指着西边的方向介绍道:“要进来参观参观吗?”

两人正有此意,最起码得认一下门。

“房子真不错,别说在村里,就算放在整个公社,这应该也算是数一数二的了。”

“姜同志,你运气不错啊。”

唐建设和王长军进了院子,站在西间的门口看了一会就走了。他们还有事忙。

走之前王长军还把自己挑的那一担柴给了姜棉。

姜棉不想要,毕竟她住的地方离捡柴的林子比唐建设他们要近多了。

“收着呗,一担柴而已,我们两个大男人一会就捡到了。而且今天不是有你的砍刀,我们也没办法捡那么多。”

“行,那你们今天晚上过来我这里吃饭吧。算是帮我暖屋了。”

姜棉也不推辞,想着两人应该是没有锅可以做饭,而且她一个人也不太好做饭,便发出了邀请。

“这个好。我们正想着晚上的饭怎么解决呢。还是姜棉你有远见,连锅都背来了。”

王长军帮姜棉提过行李,当时还好奇地用手敲了敲,早就猜测那个鼓鼓的弧形的包袱里装的就是锅。

不过下乡连锅都背来的除了她,应该没别人了。

“能带来的东西我都尽量带来了。反正留在城里也是闲放着,说不定时间一久长就放坏了。”

对于自己孤家寡人的背景,姜棉并不怕别人知道,而且这两个也算是朋友了,也没必要藏着掖着。但人家没问,她也不会明说。

两位听众只是对视了一下,并没有问到底的意思,然后就转换了话题。约好了一会一起去队部挑土陶,唐建设和王长军就挑着另一担柴回去了。

姜棉收拾了一番,就过去东间,本来她只是想问一下路的,振华直接让振民把她领到了队里的仓库面前。

姜棉刚到,唐建设和王长军也到了。

管着仓库的钥匙归队里的是一位姓文的30多岁的白脸汉子,是这个村子里面另一个比较小的宗族的人。人挺和善的,知道了姜棉几人的来意后,交代了几句,笑眯眯的把门打开了。

“你们看,这些都还不错。”王长军是第一个走进去的,这个摸摸,那个看看,禁不住地称赞。

“嗯,是不错。”姜棉原来只是想挑几个砂锅的,不过眼前的东西倒是给了她一些惊喜。

灰扑扑的一列列大小不一的器皿虽然谈不上精致,但粗旷质朴中带有一股说不出的韵味,但比她想象的要好很多。

姜棉心下一高兴,禁不住就多挑了好几样。除了三个砂锅,还有一些碗碗钵钵,再加几个坛子。

唐建设和王长军那边也拿了不少。

“姜同志,你不是有锅吗?怎么还拿那么多锅?”王长军看见姜棉拿了那么多个锅,不禁有点惊讶。

“这两个小一点的留着炖东西吃,耐熬又全味,天凉的时候还不容易冷,两个不多。这个大的就放在灶台大锅后面的灶孔,平常借热烧点水,用起来也方便。”

上一世的姜棉,小时候家里打的也是这种土灶。一个灶台,三个灶孔,跟这里的结构是一模一样的,只是他们家那用的是金属锅。

她的父亲文化不高,但对生活却是挺有讲究的。到了老年,儿女都不在身边,自己一个人在家,家里的锅也不少,不是炖这个就是焖那个。虽然家里有煤气灶,但炖东西或是熬煮东西的时候,父亲还是喜欢烧木柴。

因为这,还特意用砖和石板在厨房砌了一个长台子,上面长年摆着一溜的砂锅。

母亲过去世后,按风俗他们家把土灶拆了,不过后来父亲又买回来两个铁皮做的炉子。

姜棉也想要个铁皮炉子,但有点难,所以她准备退而求次弄个三脚灶。

东西挑好了,要到会计那里登记好。

这些不陶器不用现钱买,在特殊年代,也是为了不落下把柄,要用工分来换。姜棉他们没有公分,只能记账,留到上工以后再扣。

李国强这位生产队长也算是事无巨细都考虑周全了。

关了制瓦作坊,又开了制陶的,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请示过上面的领导的,算是过了明路。

虽然要给公社提供一些产品,先不说这效益有多少,但至少为本村的社员节省了不少工业券。农村的社员,要拿到工业券可不容易。

挑陶具挑得爽,又领了粮食,归拢起来之后一看,那场景连姜棉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单凭她一个人,再长两只手也无法把所有东西一次性提回去。

唐建设跟王长军嘀咕几句,走过来给她帮忙,自己的则留下王长军看守。

姜棉也没客气,反正都在一个队里,要还人情以后有的是机会。

◎作者有话说:

把名字改回来了,是否一模一样就不敢保证了。我有认真写文,但名字,本人真的是起名废。看得不舒服的,抱歉。

◎最新评论:

之前那文名太文艺了,像我这种喜欢看年代文的,看到那文名一般都不会点进去。

[ 送走了唐建设,姜棉拿了一小包红糖和一把奶糖出了院门。

五奶奶那里不好总是去麻烦他们 ]

送走了唐建设,姜棉拿了一小包红糖和一把奶糖出了院门。

五奶奶那里不好总是去麻烦他们。

姜棉走进村子人家密集的地方,左右转了转,找了两个孩子打听,最后在一户人家那里换了一些鸡蛋和两把青菜回来。

虽然这些东西姜棉的空间都有,但为了掩人耳目,有些功夫还是不能少的。

以前她做煲仔饭时所用的佐料不敢拿出来,就简化一些,反正这年代只要有肉,厨艺及格,做出来的东西都差不了。

何况做煲仔饭对她来说不过小菜一碟。

不过现在这次的份量有点大。但做好的信心还是有的。

先把米洗了泡上。

过一会,再把腊肠和香菇拿出来分别泡上。

姜棉准备做腊肠煲饭。

酱油,香油,鸡蛋,葱花也放一边准备好。

姜棉注意着时间,到了下午五点过的时候,开始准备晚餐。

用砂锅做煲饭味全,饭就香,但火候不太好掌握。

姜棉一边看着时间,一边时刻注意火候和锅盖的反应。

花了大半个小时,成品出来了,效果还不错。咸淡适中,色泽油亮,香味扑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