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1 / 2)

这三头猪肥壮又精神,300斤肯定不止。怪不得姜棉一再强调,让他拿大猪笼。

看得李国强都想流口水。

而隔壁五奶奶家那孤零零的一头,虽然没有姜棉他们这三头大,但还是比生产队的要好很多。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为两个猪圈挨着,它也蹭了不少这边的饲料吃。

如果按猪的胃口喂足,出栏的时间还可以提前很多。那样就太突出了。

所以给料的时候姜棉就控制了一下,才拖那么久。

◎最新评论:

天,为啥现在网页上看都有乱码

问我爱你有多深,营养液代表我的心~

这。。。一下子就追完了。。 大大今天更新了吗?更了。营养液浇灌了吗?浇灌了。

打卡!冲冲冲

[ 楚婴打开猪圈旁边的两个大陶缸,“就喂这些。姜同志和庄同志琢磨出]

楚婴打开猪圈旁边的两个大陶缸,“就喂这些。姜同志和庄同志琢磨出来的。”

“其实这也不全是我们琢磨出来的,都是从书上和报纸上学的。”姜棉解释道。

这个时候其实有很多农村或者农场都在积极拓展养猪的规模,而且总结出了一些很有用的方法。时不时会有一些养猪的方法和总结见报。

这些李国强应该也听说过。

这两个大陶缸里的东西用的配方是姜棉出的,但很多实际操作的人是庄清梵,特别是菌种的调配。

这些内情谢东和跟楚婴当然不知道。他们看到的是两个人凑一起捣鼓捣鼓,然后就弄出东西来了。

“这是什么?”李国强走过来问道。

“发酵过的饲料。”姜棉说道。

“这里面都有些什么?”

姜棉就回屋把她用的配方抄下来给他,想了想又带上自己的养猪笔记。

反正那东西不但她全部记脑子里了,楚婴也抄了一份。

李国强接过去翻开看了看,心里大喜,“姜知青,明年队里的猪出栏了,我给你留一个猪大腿。”

姜棉现在不缺猪大腿,她随意摆摆手,说道:“我们也是第一次养,摸索着来。很多东西不一定是成熟的。菌种的调配都是庄清梵在弄,你们到时候有不明白的可以问他。”

李国强点点头,把笔记合上,放进外套里衬的大兜里小心收好。

问道:“你这三头猪,全部拉走?”

姜棉说道:“留一头小的吧。我们四个人呢,还有那么多家人跟亲戚。到时候做成腊肉,一家分一条就没多少了。”

现在的养猪政策是“购一留一”。

比如姜棉,她们现在养三头猪,要卖给食品站一头半。

当然,这是最低要求。超过了的,会有些奖励,比如粮食,肉票,布票之类的。

留下一头最小的,也只是相对小而已。净肉应该最少也有200多斤。

摊分到每个人头上也就六十斤左右,这还是新鲜的呢,做成腊肉还要减少三分之一。

就说姜棉好了,一路亲戚寄个两三斤,就少了十多斤,这样一算,好像又没有多少了。

不过也不是马上就宰,要等到差不多腊月的时候,那个时候比较适合做腊肉。

争取这段时间再养一养,让它再长一些肉。

几个人正在猪圈旁边说着话,五奶奶从外面回来了。看见李国强也在,心下猜到了个七八分,就走了过来,“国强也在啊,姜知青这些猪是要出栏?”

姜棉:“对。五奶奶你的呢?是再养一段时间,还是一起?”

“一起吧。养得够大个了。”五奶奶说道。

让她的这头比不上姜知青他们养的,但如果来生产队的其他猪比,也是拔尖的。

李国强表示知道了,他回去会安排。

交猪最好是早上去,因为要排队。还好不用去到公社那么远。公社下面还有大队,大队设有食品站,鸡鸭鹅和猪都收。

这个时候交猪的人应该不是很多。

杨垌大队下面有十几个生产队,铃木生产队就是其中之一。不过杨桐的这个大队书记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比较佛,不爱出风头,所以很多时候像个隐形人。

第二天一早,拖拉机拉着三个猪笼和李国强来了。

“李队长,你也去?”

李国强从拖拉机的车斗里跳下来,转身去提猪笼,“我正好有事去大队,顺便帮五婶看秤。”

铃木生产队离方桐大队不是很远,大概四五公里的路。不过五奶奶身体本来就不好,年纪也不小了。这些事情,李国强能帮的时候都会帮。

三头猪放上拖拉机之后,李国强随拖拉机一起走,庄清梵骑着自行车驮着姜棉跟在后面。

到了食品站,三头猪一被抬下拖拉机,立马引起食品站所有人的注意。

李国强是生产队长,认识他的人还不少。

他刚和拖拉机手准备把第一头猪搬下来,就有人过来打招呼,还主动帮忙,看到那些猪的个头,不由得惊讶道:“李队长,这几头猪养了多久啊?好肥壮啊。”

李国强淡淡一笑,说道:“不是我家的,我只是帮忙拉过来而已。”

“你也应该知道个大概嘛。”

“好像不到一年吧。”李国强说道。

馋死他们算了。

“不会吧?都喂了什么呀?长得这么快。我还以为至少养了两年了。”那人惊讶道。

“那我就不知道了。”李国强回了一句,就没再说话,又去下第二头。

他们把所有的猪都下下来了,庄清梵和姜棉才到。

他们一来,就又有人过来打听了。

姜棉看着眼前那些人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就扭头去看李国强。

李国强无奈道:“他们被你们的猪惊到了。都是来打听养猪方法的。”

姜棉了然,说道:“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得吃好。我养的猪,除了吃青草、米糠、麦麸、红薯这些,还有花生麸和玉米粉。东西给猪吃之前,最好经过发酵。这样猪吃了但容易消化吸收,而且也不容易生病。”

有些人一听到花生麸和玉米粉,就打退堂鼓,他们家可没这些东西喂猪。

还有人听到“发酵”这个词,就觉得难度比较大,自己没文化,肯定学不会,也不再问了。

不过还是有几个人在坚持追问细节。

姜棉说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配方,然后说道:“我是第一次养猪,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方法和理论都不一定是正确的。报纸上有很多养猪的方法跟经验总结,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一些报纸看看。”

至于是什么报纸在哪一期上刊登?她的确有见到过,但是没有特别留意,也没能记下来。

但她不记得,会有人会记得啊。

多问问几个经常看报纸的人,总会有人有印象的。在农村,想找报纸不容易,但可以去畜牧站。直接又方便,只要有勇气去问,说不定能找到更好的方法。

姜棉好不容易脱了身,就轮到他们的猪过秤了。

两头猪都有300多斤的毛重,然后经过食品站的验收员评估生猪的出肉率,五毛多一斤毛重。

最后姜棉拿到手的除了300多块钱,还有20斤的肉票和一丈的布票。其中有一部分票证是对那多出来的半头猪的奖励。

五奶奶的那一头猪也卖了140块,三斤肉票和三尺布票。

回到生产队,姜棉把卖猪换来的所得全部放在桌子面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