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苏稻香的困局52(2 / 2)

王春芳稍作停顿后,话锋一转:“最后一点,也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实现转型发展。稻香作为一个传统品牌,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现在的年轻消费者更注重个性化、创新和健康,我们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是的,传统食品企业的品牌定位确实很容易陷入固有印象。”王潇桐若有所思地说道,“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机会。像你们稻香这样的老品牌,有一种沉淀的品牌价值,这正是很多年轻企业没有的优势。你们需要找到一种方式,将这种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

“比如,可以推出一些限量版的高端产品,结合文化元素和健康理念,吸引年轻消费者。或者可以利用电商和社交媒体,重新包装品牌的形象,让它在年轻一代中产生共鸣。”

王春芳听后露出微笑:“小桐,你说的这些建议确实很有启发。我一直觉得稻香的品牌有点太‘老气’,如何让它变得更具活力,一直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你的想法很新颖,或许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找到突破口。”

谈到这里,王亮也插话道:“姐,苏稻香的问题确实很多,但燕京市场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王春芳点了点头:“对,燕京这边的情况怎么样?”

王亮皱起眉头:“燕京市场目前是我们最大的难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困境。首先,燕京的糕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虽然我们是‘稻香’的品牌和商标持有者,但在北方市场,苏稻香的知名度远远不如燕京稻香。很多消费者只认燕京稻香,对苏稻并不感兴趣。我们想打响品牌,但很难突破这种认知壁垒。”

王潇桐点头表示理解:“的确,北方市场对本地品牌的认同感更强,苏稻香虽然有历史积淀,但在北方市场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做品牌宣传。你们可以考虑通过一些差异化的产品或营销策略,突出苏稻的独特性,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地位。”

“没错。”王亮继续说道,“我们一直在尝试做一些品牌推广,但效果还是有限,毕竟消费者已经对燕京稻有了深厚的认知。”

接着,王亮又提到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其次,就是我们现在在燕京还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这对我们来说是个大问题。所有的糕点、面包和节令食品都需要从苏州运过来。虽然节令型食品还勉强能够应对,但对于日常消费的糕点和面包来说,长途运输不仅影响新鲜度,还大大提高了成本。”

王潇桐皱眉:“确实,食品行业最重要的就是新鲜度。如果不能在当地生产,物流成本会大幅增加,时间上也会很难控制。”

王亮点头:“我们已经在考虑在北京建厂,但因为资金问题和土地审批,项目迟迟没有进展。这直接限制了我们在燕京市场的发展,很多时候我们只能靠中秋、春节这样的节日旺季来提升销量,日常的业务开展得很缓慢。”

“这个问题短期内确实不好解决。”王潇桐沉思片刻,“如果没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发展节奏会被拖慢。而且物流和运输成本上升,利润空间也被压缩。”

王亮的第三个困境也紧接着浮现:“最后,和总部一样,我们也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燕京市场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尤其是建厂、品牌推广这些都不是小项目。我们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扩展,但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这远远不够。”

“看来资金是个普遍的问题。”王潇桐皱起眉头,心中也感到沉重。无论是苏稻香还是燕京市场,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发展的关键因素。

“确实,资金链的问题让我们进退两难。”王亮无奈地说道,“我们在吴苏的生产已经很成熟,但北方市场始终打不开局面。如果能解决资金问题,建厂和品牌推广都会顺利许多。”

王潇桐点了点头:“亮哥,我觉得你们燕京这边的发展还得靠一个长期的战略规划。建厂确实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但这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或许你们可以考虑通过招商引资,或者寻找一些合作伙伴来共同分担成本。”

王亮叹了口气:“我们确实在寻找这些机会,但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方。”

三人继续交流了许久,王潇桐不时提出一些建议,王芳和王亮也认真倾听并分享他们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的情绪逐渐平复,虽然眼前的问题依然严峻,但他们都明白,解决问题需要一步步来,急不得。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