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青春撞了腰(三)6(2 / 2)

回想当年听起这个故事时,少时只当作笑谈,过眼烟云的传奇罢了。

斯人远去,时过境迁,今犹念兮,岂止只是寓意深刻?蕴含了多少世态炎凉。在那战火硝烟纷争的岁月,曾经多少的艰辛与梦想、苦难与沧桑。

44

”吾乃常山赵子龙是也”!

只要了解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晓——赵云,常山人氏,于十万军中在曹操眼皮底下,怀揣幼主阿斗如入无人之境,血战长板坡一战成名,三国时期蜀国五虎上将之一。

1927年北伐战争打到大别山,黄埔军校的一名二十多岁的上校团长,进攻毛铺村彭颂臣占据的打鼓寨失败后,夜里奇袭北洋政府所属的光山县城,时任县城军政长官潘智武投诚,开城门迎北代军队进驻。

因潘智武是太爷的学生,便前来熊河向太爷为这位姓赵的团长讨一幅字。当时潘智武亲自磨墨,太爷提笔,为其写了四个毛笔字----“堪比常山”。

太爷笔力苍劲有力,行如流水,显露出一股磅礴之气。记得爷爷讲到此处时,轻呷了一口茶,微笑着继续说道。

潘智武把题幅装裱后,敲锣击鼓送给了此团长,其大为赞赏,夸太爷字字千金,回送其银元一千,潘智武又回送伍佰元与太爷。1929年春,高敬亭来熊河,攻打赛山寨、高山寨与打鼓寨时,太爷又尽数捐给了红军。爷爷也随高敬亭团长参加了红军,后负伤回到家,1931年冬,红军西进转移后,国民党清共时,潘智武又特赦了爷爷。

太爷仅留的一幅字,“书香传家远”。我小时候见识过,比我上小学时,发的毛笔字贴印刷品写得还要好。可惜爷爷保管方法不妥当,临终前一年,要送给我从箱底拿出来时,被蛀虫己毁得面目全非了。

“堪比常山”!与三国英雄常山赵云血战长板坡的故事,少时便刻画在心中了。多少年过去了,犹念想起时,心内仍波澜起伏。于是夜深人静之时,提笔挥毫忆往昔……

若年之后,转入县城供儿子读书时,方知新县大力筹建全域旅游,我于是撰文《八月桂花遍地开,开自大别山的熊河塆》,当时由汤传稷老师发于《今日头条》。

45

这是尘封的故事、这是真实的故事……

事过经年,我用笨拙的钢笔,仍画不出当年先辈们的光辉形象与凌云壮志。

我仅能办到的——夜深人静之时,挥笔记录先辈们、曾经陈述的传承与故事。

1927年春,大别山淠水河畔,在古老的汉潢古道上的熊河街,这里仍是客商旅途往返的必经之路。

这一日雾霾弥漫,潘智武带着县保安大队的百多号人,天还没亮,悄悄溜到后山顶,包围了哨楼,把睡梦中的青爷给抓了。

早上六点,青爷被五花大绑,在枪口威逼下来到了后河坪刑场。扯下了他封嘴的白棉布。

“潘智武,你不得好死! 苛捐杂税欺压乡邻!……”

“毙了吧。”潘智武诡异地奸笑着。

“老子十八年后还是条好汉!”

“预备、放!”潘智武一声令下。

枪声响了五声,青爷怒目圆睁,屹立不倒,从嘴角溢出了缕缕殷红的鲜血……

百米狭窄的街面上,叫卖声彼此起伏,潘智武带领着六个人,从街后绕向西。

清明早过了,柳荚迎风飘荡着,粉白的刺槐花,落在河卵石铺的路上,似飘了一层雪花儿。走过一段塘坝埂,花雕木楼旁那棵熟悉的桂花树,娇嫩的铁锈红色的新叶,更显得古树郁郁葱葱,映在眼前,清新怡然。

从房中传来了先生的授课声。先生正在讲岳母刺字——精忠报国!

这也是潘智武少时读书的地方,先生在书馆中正襟危坐,潘智武也听过这堂课,是学生毕业前先生讲的最后一课。他没有走进去,把带来的新茶叫人送了进去,转身离开了。他清楚地知道,恩师今天肯定不待见其人,今日他又毙了先生的挚友。

23岁的王霁初背起行囊刚准备离开书馆时,先生叫住他。

“霁初留步,先生有言请霁初斟酌。”

“静听先生教诲。”王霁初回身立在院门内,躬身揖礼立在一旁。

“霁初胸怀大志,此去可至新集、黄安一带追寻共产党……”先生取了林量成书写的推荐信,交与了他。

“学生谨记了,拜别先生。”

王霁初施鞠躬礼,做了个万福的姿势,转身出了师塾。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白露河畔,沙窝保王家大院。

乔木掩翠,红叶漫天,叶丹丹依依不舍地拥别刚刚结婚不久的王霁初。

“霁初,我坚定支持你的理想,真舍不得你走。”

“丹丹,好男儿要为国为民,志在远方。你在家照顾好父母,等着我革命胜利的好消息!”

送君千里终须别。叶丹的耳边响起了王霁初的唱词——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