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酒解忧更忧愁(一)44(2 / 2)
小时候仍记得,奶奶一直坚持用棉花纺纱织布,织好的布除了染成黑、蓝色与原白色提供爷爷做衣服,还用村西头腌咸蛋后遗留的红粘土染布,夏天时自己做成泥红色的偏大襟上衣,特别夺目好看。
弹指一挥间,三十余年转瞬即逝。村西头的小山坡上,红粘土依旧殷红一片。
村西头的红粘土,带着美味的牵念,更带着一份浓浓的、厚重的乡愁,一缕沉甸甸的、最美的乡音,夹杂着菊香,在秋风中飘漾……
164
当我回屋的时侯,桂香更浓烈了,直向鼻孔里窜。我走进后院,看了一眼桂花树,在分叉的小小的斜枝上,挂着哥哥晾晒的白衬衣,两只袖子正迎风飘摆着,我又模糊想起了小时候,奶奶白色的缠足布,晾晒时的情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这首李煜填的词我上学时特喜欢,听当年教语文的老师讲,李煜是叫舞妓缠着足、在金制的莲花上跳舞而创作了《虞美人》。宋太祖听后怒而赐酒毒杀之。
小时候记得,奶奶的脚也是用白色的棉布缠着的,棉布宽二十公分,长约两米。后来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书多了,知道了缠足有的说是源于五代南唐李煜时期。有种说法是源自大禹治水时期,也有的说是源自随炀帝时期。 关于缠足来源的版本很多。
在男权社会的封建时代,缠足是统治者歪曲的审美观的体现,也是限制女性行动丑恶的恶作剧,缠足也是中国古代女性悲摧的历史写照。 以后宋朝纷纷效仿,在《水浒传》中有了三寸金莲之美称。
而明朝当年崇祯皇帝自谥时,为了留个全尸,我怀疑当时在逃亡中慌乱时,寻的工具可能是宫女的缠足布最方便合适吧?在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后,缠足的习俗才被彻底取消。同时也宣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走到了尽头。
小时候夜晚牵着奶奶,在乡邻吃晚饭回来,踩到自家庭院粪堆上了, 当时把脚给烫了,而奶奶则无殃。后来才知道原因,奶奶是用白棉布缠着足的。
小时候,记忆中的奶奶是拄拐杖走路的,而且有点蹒跚,背有点驼。但最深刻的印象是奶奶的缠足布。
一到晴天,便看见庭院里桂花树的树枝上挂着随风飘荡的缠足布 。有时会看着奶奶一圈圈在足上缠绕,带着童趣的好奇问奶奶,”疼不?”
后来 才知道奶奶出生在大户人家,小时候被自己的母亲强行缠足的,为的是将来有个好的归宿。后来嫁给了读了十二年书,当了红军文书、在战场上受伤回来的爷爷。
因为奶奶是缠足族,一生在农村没干过农活,就是连菜园也很少去。在家只做饭,洗衣,做做卫生。
我九岁那年,奶奶因视力下降,帮爷爷做饭时,灶台里添柴因脚不方便摔了跤,不小心把左边的眼睛给挂伤了。由于行动不方便,就搬到二妈家养老了。
到了十三岁那年,奶奶病故了,带着那份沉痛的忧思,一个时代留下的陋习宣告结束。在奶奶的一生中,缠足带给行动上的束缚和身体的痛苦,在心灵深处的无奈与忧伤,时时在她静坐时呆滞的目光、那忧郁的眼神里流淌。随着时光的流逝,只是历史上点缀的一个音符罢了。 以此后的日子,再也没看到过,那飘在桂花枝上的缠足布了。
那一天夜里,与孩子在院中,吃着母亲炒的当季花生,赏月之后,在我结婚时的床上,睡得很香。
天凉好个秋啊!
165
历经了酷夏的炙热蒸烤,在葳蕤繁乱的燥嚣之后,霪霏的细雨驱走了伏暑。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不经意间身在秋之中,凉也来了,心也沉了,思绪添多了,牵绊也随之多了。
柿子叶又将变黄、变红了,村后山的麻栎树上的果子又快变红了,婆娑的枫叶也将变红了吧……
河道边的稻田上,那对白鹭依然盘旋着翻飞嬉闹。晶莹剔透的露珠轻颤漾荡在叶片上。麻雀儿俯视着累累硕果。
猕猴桃依傍垂悬在树梢,青红的油茶果压弯了枝头,山葡萄也红的醉人,五味子也一串串地诱惑着我的食欲。酸红的山李子,煞是好看,忍不住地吞了口涎水……
那一年的秋天,也是细雨缠绵,父亲一只手撑 着油皮伞,另一只手扶背着不满六周岁的我,在村子里的泥泞道上,深一脚浅一脚地滑走,第一次把我送进了学校的大门。
那一年的秋天,也是冷雨霏霏,背上流浪行囊,在村口河道边的乔木林下,妻挥手相送南下务工的我。
今秋,孩子已踏入高中的课堂。我却已步入人生的秋天,关于秋天的记忆,让我今夜亦无眠,让我平静地心底掀旋起波澜,让我在幽思的午夜荡起漪涟……
秋高气爽是她的炫景,红叶漫山是她的极限,而春华秋实正是金秋的骄傲。是啊!若无春的播种、夏的耕耘,哪来秋的丰收?佛经云---因与果,果为因;因果相连,佛之禅理。秋之循环,乃自然之道也。
秋思,是季节禅悟的最佳时令。
秋是风景升华的写照,秋是聚散离合的抒情,秋是世态炎凉的盗版,秋也是返璞归真的至善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