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谋划梁山,召唤开启171(1 / 2)
王府,一间密室之中!
“惊天,对于皇帝征召羽儿为童子郎一事,你是怎么看的!”身为王家老族长的王玄开口问道。
“皇帝这是杀人之计,父亲可别忘了,几年前的党锢之祸,王家可是一切的起头,他这是想分化我王家和世家的关系。”王腾淡淡地说道。
“惊天,你是只知道其一,不知其二,分化是其一,他最想的还是将羽儿控制,毕竟他现在只有十岁,还是一个少年,就算是再有智慧,也比不过那些千年的狐狸!”
“可是汉帝想错了,羽儿这个少年可不是一般的少年!”在王腾说出这句话后,王冥当即开口补充道。
“哈哈,二弟说的是,汉帝如果真把羽儿当成一个孩子,那可就真的大错特错了。”王玄扶须大笑道,言语中充满了对王羽的信任。
众人点了点头,对于王羽的能力,他们还是知道的,正好借助这次机会,让王羽认识更多的人,说不定还能让他自己,拉拢一些能人到身边。
在最后,王玄还是让王腾写信给洛阳的朋友,让他们多多照顾一下王羽,这份人情,王家日后必会报答!
相信有这个保障,王羽在洛阳将会无碍。
…………
视线回到王羽这边!
对于皇帝认命他为童子郎,王羽即便是对政治不太了解,也猜出一些,就是为了让自己,在洛阳当做皇帝手中的人质,使王家开始投鼠忌器。
但即便王羽知道,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他是皇帝的指令,既然被朝廷拜了童子郎,就得进京入太学读书。
任何人不能反抗!
哪怕是那些被党锢之祸牵连的家族,如果皇帝封其某个家族子弟为童子郎,那就得进入太学,这就是皇权的规则。
不过,自从党锢之祸后,那些受到党锢之祸影响的家族,基本上就是夹着尾巴做人,生怕朝廷找他们的事。
而皇帝,自然也懒得将他们纳入太学之中。
可以说,王羽是第一个受党锢之祸影响的家族之人,被授予童子郎一职。
就看他自己都不知道,这究竟是福、还是祸。
不过,在前往洛阳之前,王羽还得进行一次召唤,而且还是统帅召唤!
“系统,现在使用100点召唤点进行统帅召唤!”王羽对系统下达指令道。
对于梁山伯,王羽可是现在还没有忘记,他本来是想要让晁盖当这个老大,但是在经过一番考察之后,王羽直接放弃了!
晁盖此人,武力还算不错,但眼光不行,而是有些固执己见,不太容易听人劝。
当然,最重要的是,晁盖太过义气了,没有那种大局观,这是王羽不能容忍的。
而其他人,固守有余,但进攻不足,王羽需要的梁山泊,可不只是占山为王,它还需要不断发展扩大,成为王羽的隐藏势力!
而现在,王羽想要完成这一目标,困难变得更大许多!
归根结底,还是雷部三十六将刘广的出现。
一个刘广并不算什么,充其量就是一个不错的将才,可关键是他的身份,汉室宗亲,而且比刘备这个不知真假的汉室宗亲,含金量要高太多。
有了这一身份,再加上他是雷部将领,是不是也预示着,以后出来的雷部三十六将,也会加入他的麾下。
要知道,书中所谓的雷部三十六将,都是作者赋予天神和官军以超群的本领、过人的智慧!
同时,极力丑化和污蔑农民起义英雄都是“不堪一击”的“杀人放火”之徒。
可以说,他们天生就是与农民起义军敌对!
那么,王羽若是想要完成这个目标,就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梁山泊之主,必须是一位文武双全,且杀伐果断之人。
如若不然,恐怕对付不了日益出现的雷部三十六将!
而晁盖此人,连一个宋江都比不过,更何况是远在宋江之上的雷部将领。
所以,王羽准备召唤了,召唤一个全能型人才。
【叮咚,宿主使用100点召唤点进行统帅召唤,故当前宿主还有5611点召唤点;】
【叮咚,召唤第一人,明朝后期名将,李成梁,统帅:97,武力:98,智力:85,政治:93,魅力:82;】
看到系统第一个出现的候选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成梁,饶是王羽都吃惊了一下!
李成梁,明朝后期名将,一生之中战功赫赫,万历初期,领军灭建州女真首领王杲、子阿台部,数次大败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更是计杀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
可以说,李成梁不仅有统军的大将才,更是一位善于谋划,利用一切力量的大将之才。
在明万历朝时期,国家其实已经开始下滑,但即便如此,边事一度还颇有成效,而这有赖于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
在当时,李成梁威名远远胜戚继光,因为他在明将吏贪懦,边备废驰的时代,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拓疆近千里。
至此,辽东成了一道坚固的屏障,并在开原、清河、抚顺等地开办贸易市场,与当地部落建立友好关系。
清人作《明史》,对李成梁虽颇有贬低之词,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但不可否认的是,李成梁的一些作为也能管一时,若是长此以往下去,必会生出祸患!
就拿治军方略来说,李成梁治军与戚继光不同,戚继光以制度带兵着名,外加功劳的奖赏,而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靠允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
故而到了后来,“成梁诸战功率藉健儿,其后健儿李平胡、李宁、李兴、秦得倚、孙守廉辈皆富贵,拥专城,暮气难振。” 早年的进取之心丧失,功业逐渐由盛而衰。先是有怯战之事,而后又传出掩败为功,杀良冒功的行为,这些虽都是部下所为,但李成梁难辞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