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交通状况833(1 / 2)

而今美国铁路在二十多万公里,也就是说东非未来至少要修建二十万公里铁路来满足全国需求,但美国铁路不可能不增长,未来巅峰时期最少要长到四十万公里,对于这么夸张的数字恩斯特还是要斟酌斟酌的。

东非本土比美国本土(同时空美国没有阿拉斯加)大了近一倍,所以铁路翻倍也说的过去,不过根据前世欧美铁路发展的路径,恩斯特依旧要注意点。

当然,美国发展如此夸张的铁路和当前时代息息相关,首先就是美国人想不到未来汽车规模发展十分夸张,几乎成了美国家庭人手必备的交通工具。

其次是巴拿马运河尚未建设完成,这样美国东西海岸的主要交通方式必须依赖铁路来完成,如果走海路要绕一整个南美洲,这就好比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的亚欧贸易绕路非洲沿海是一个道理。

说起苏伊士运河,恩斯特的心情是复杂的,如果没有苏伊士运河,东非的经济绝对能在上一层楼,但是没有苏伊士运河前二十年东非在南部非洲的扩张也绝对没有那么顺利。

苏伊士运河开通降低了列强对非洲的重视,其次东非欧洲移民的主要路径和进出口贸易走苏伊士运河也更便利。

驱散这些复杂的想法,恩斯特对安德烈说道:“铁路是关系国防,经济,民生的重要交通方式,不能完全以盈利为导向,就比如某些铁路开通,可能会亏损,但是对当地的经济拉力也是不可想象的,综合而言,东非铁路建设要多方面考虑,甚至要考虑环境问题,就比如对生态的影响,当然,不能因噎废食,现在铁路建设还是以发展国防,经济,民生为主。”

当然,全国来看水运条件较差,从区域而言就并非如此,尤其是东非境内多大型湖泊,全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前五十里就有六个分布在东非,而且其中三个世界前十,大湖(维多利亚湖)更是排在世界第三,仅次于里海,苏必利尔湖。

当时中央铁路建设的首要目的就是控制南部非洲区域,当初东非中南部被敌对势力三面环绕,中央铁路就像东部伸出的臂膀把中南部领土牢牢的控制在东非统治之下,至于顺带的中部经济开发,只是时间早晚问题。

这也好理解,两地的经济状况在东非并不全差,可以排在中上游水平,加之需求也比较强烈,所以推进速度快。

18世纪末,工业革命期间,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这种路便取其设计人的姓,取名为“马卡丹路”,这也是“马路”的由来。

唯一的缺憾就是这些湖泊相对独立,没有形成五大湖那样相互联通,不过这样也有利于水资源的分散。

而中东部其他地区的道路,因为地处草原或者高原区域的原因,加上道路建设较早,所以还能维持一段时间。

“到去年为止,全国硬化公路总里程已经超过二十万公里,放在全世界也属于进度较快的。”他不重说道。

至于沥青路发展时间较短,在19世纪50年代前后,法国首先将岩沥青用于道路路面,1854年在巴黎修建了接近现在的薄层沥青路面,可称为热铺沥青路面的开始。

这些湖泊同时是东非重要的渔业资源来源地,这使得即便在东非内陆,淡水渔业资源丝毫不比沿海地区差。

不过这都是矿业部门的工作,恩斯特也只是知道大概区域,开发也是未来的事,而且以现在的工业水平,全世界还主要以天然沥青为主,所以东非也需要从欧洲进口。

当然,汽车不像火车被固定在铁轨上,只要是平地,基本上都能通行,只不过颠簸很多罢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