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负荆请罪130(1 / 2)

“可你为何敢去见天子?”

荀攸又问身边的贾诩:“贾令君为何要带他去见天子?贾令君难道不知道以他的身份,根本就不适宜出现在天子面前吗?”

以三人这一级别的谋士,对李儒的处境都看的极透。

老老实实隐姓埋名的活下去,说不定还能得个善终。

若是想要搞出什么事情来,那无论是天子,还是太师,亦或者如今支持朝廷的朝臣大将,都会第一时间取下李儒性命。

现在贾诩将李儒带去面见天子,几乎就是将李儒直接送上一条死路!

“置之死地而后生。”

李儒随意举起自己的双臂扇动,让自己矮小瘦弱的身躯暴露在荀攸眼前。

“我如今这样,与死人何异?”

荀攸冷笑:“死人可不会去面见天子。”

“也罢,我不过小小的一个侍郎。既然贾令君要带你入宫,我也不好阻拦。”

反正李儒是贾诩带去的,无论怎样都和自己扯不上关系。

大不了到时候自己盯紧点,防止李儒行不轨之事。

……

刘协在听到贾诩将李儒带来,亦是有些吃惊。

“李儒?他还没死?”

不过既然是贾诩带来的,想必问题应该不大。

“让他们都进来好了。”

刘协将手中兵书放下,让宫人将其带入。

“臣等拜见陛下!陛下躬安!”

三人齐齐行礼,而李儒动作姿态最为夸张,一张脊梁仿佛直接折了个对折,脸庞几乎都贴到了地面,宛若一条没有尊严的老狗,无比顺从。

“朕躬安。”

但刘协没有理会第一次见到的李儒,而是先问起荀攸有关荀彧家书之事。

“既然是荀文若询问,那公达如实告知就是。”

“尤其是均田、府兵之法,都写的详细一些,不要有疏漏。再就是关中如今的近况也都如实照写,不要粉饰太平。”

荀攸问道:“陛下,如此这般,难道不会暴露朝廷虚实,让曹操等关东逆贼知道朝廷缺粮吗?”

“公达未免太小看曹操了。”

刘协摇头。

“探得关中虚实,哪用得着这小小的一封书信?单单是从荆州运来的粮食数量,就足以让曹操推断内情。况且之前的洪涝那般厉害,还有后续的旱情……曹操又不是傻子,如何能不知道关中缺粮?”

“故此,公达放心书写便是,不必在乎可能泄密一事。”

“臣明白了。”

有了刘协的首肯,荀攸无疑轻松了许多。

“若再无它事,公达和文和可以先行离开了。”

天子竟要单独与李儒讲话?

荀攸有些担心天子的安危。

但刘协给了他一个放心的眼神,这让荀攸虽心怀忧心,却还是奉命自殿内走出。

“李儒,你还敢出来行走?”

“朕该说你是胆大包天呢?还是不知死活呢?”

李儒还没说话,便被刘协打断:“你做出那样的事情,确实既是胆大包天,又是不知死活,是朕问错了。”

“今日你来见朕,是要做什么?”

李儒听到天子询问,缓缓将手搭在自己的腰带上。

这一举动无疑是让刘协警铃大作!

不过李儒并未从怀中取出什么东西,仅仅是抽出自己的腰带,将自己的衣衫尽数脱下,露出自己的身躯。

在看到李儒的身体时,饶是刘协心中已有准备,还是被吓了一跳。

李儒的身上,赫然缠着数条纤细的荆条!

荆条上不少尖刺已经没入李儒的皮肉,扎出不少窟窿。

还有在行走时尖刺在肌肤上摩擦划过的伤口,此时也不断的渗出鲜血,几乎让半个身子都沾上血污……

负荆请罪!

而且还是从很早开始,便将这荆条绑在身上,硬生生从自己家里走到尚书台,又从尚书台走到了天子面前。

可承认着这般非人的疼痛,李儒却始终神色如常,没有让任何人看出端倪,这份心性毫无疑问既令人钦佩,又令人胆寒。

“李儒,你是想要朕饶过你犯下的罪行吗?”

刘协皱着眉头,不知道李儒做这般姿态到底想要求得什么。

饶恕鸩杀天子的罪过?

未免有些太过天真。

而李儒显然也知道这一点——

“臣不敢有那样的奢望。”

“臣犯下的罪行,是什么样的惩戒也抵消不了的。”

“此次前来,并未因为昔日弘农王一事,而是之前左将军董旻曾与我诉说有打压天子之意,臣却并未及时禀报陛下的过错,故此向陛下请罪。”

当日,董旻可是痛哭流涕的什么都说了。

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去询问李儒策略的事情。

不过……

“朕连董旻都不予追究,更何况是你呢?”

“若仅仅是此事,那你今日这般负荆请罪,却是有些太过了。”

刘协并未因为李儒的惨状便心怀恻隐,反而依旧无动于衷。

盯着李儒已经佝偻的腰背,刘协其实已经猜到了他的真实目的——

“李儒,你应当明白自己的处境。”

“若是隐姓埋名,从此不露于世人面前,说不定还有一丝生机。”

“可你今日却大摇大摆的前来见朕。”

“你可知,待你回去之后,就立刻有无数人要取你性命?让你连苟延残喘都做不到?”

“这一次来见朕,无论你所求什么,只怕都已是活不成了。”

现在,无论是刘协还是董卓,显然都不可能去保李儒性命。

但是想要杀李儒的人,却能从长安城直接排到洛阳!

他今日露面,只怕待会离开的路上,就会被人当街刺杀,死于非命。

既然李儒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筹码,那他所求之事,就一定比自己的生命更为重要。

果然。

李儒说道:“昔日在槐里城,韩遂走投无路,曾言‘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臣最近抄录《汉书》,知道这其实是孝武皇帝时的大臣主父偃曾经说过的话。”

“主父偃曾有四策。”

“一曰推恩令,令诸侯得推恩分封子弟为侯,削弱当时诸侯王的势力。”

“二曰兴陵邑,迁徙天下豪杰富户于茂陵,使关中强干弱枝。”

“三曰军屯田,在朔方边境之地屯田设郡,充实北方边境,使匈奴难以轻易难犯。”

“四曰谏立后,建立孝武皇帝立卫子夫为皇后,自此宫室安定,使卫青、霍去病成为天子外戚,稳定了当时的朝局。”

说到这里,李儒突然笑了起来。

阴冷,但也凄厉,如杜鹃泣血。

“按理说,这样的大才,本该寿终正寝。但陛下知道主父偃最后结局如何吗?”

……

刘协也是看过史书的,当然知晓主父偃最后的结局。 主父偃的推恩令得罪了刘氏诸侯王,兴陵邑得罪了关东豪族,军屯田得罪了边境统军大将,谏立后得罪了陈阿胶以及其背后的宫廷势力……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