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292章 救与不救296(1 / 2)
若要找出一个汉末诸侯中最像董卓的人,那绝对只能是公孙瓒。
虽出身大族,却不被重视,出仕之时不过是郡吏。
但公孙瓒硬着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当地郡守的赏识,奋力追赶,被举为孝廉,赶上了袁绍、袁术这些名门之后。
随后,便是宛若主角一般的无敌之路。
中平四年,渔阳人张纯自称弥天将军,安定王,声称要取代汉室,继位天子,结果被公孙瓒击败,升骑都尉。
中平五年,朝廷遣公孙瓒进攻张纯,公孙瓒与张纯等战于辽东属国石门,张纯等大败。
属国乌桓首领贪至王听闻此事,也率众归降公孙瓒。公孙瓒由此升迁为降虏校尉、中郎将,封都亭侯,又兼领属国长史,进屯属国,统领兵马,守护边境,威震北境!
初平二年,青州黄巾军攻打渤海,聚众三十万,欲与黑山军会合,公孙瓒率步骑两万人在东光南大破青州黄巾,斩首三万余,再次威震天下!战后,公孙瓒被拜为奋武将军,封蓟侯!
而这个时候的同窗刘备,甚至只是一个平原县县令……
若是公孙瓒正常发展下去,完全有可能席卷河北,成为天下第一大诸侯!
可那个男人的出现,却击碎了公孙瓒的美梦——
袁绍!
百战百胜的公孙瓒,终是在界桥碰到了自己的一生之敌。
初平三年,袁绍在界桥以少胜多,击败了公孙瓒,彻底粉碎了公孙瓒攻取河北的希望。
之后的龙凑之战、鲍丘之战……公孙瓒更是一路连败。从最开始的雄踞河北,兵震齐鲁,变成了只能在易县固守。
而败走的公孙瓒并未如越王勾践那般卧薪尝胆,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是兀自在易县挖了十层围堑,然后在围堑中筑京,都有五六丈高,又在上面盖起高楼。
公孙瓒在堑的正中特别盖了一座十丈高的京,供自己居住,并在里面囤积了三百万斛谷。
公孙瓒还说:“以前我驱叛胡于塞表,扫黄巾于孟津,那时自以为天下可以指麾而定。至于今日,兵革方才开始……以此来看,天下非我所能决定,不如休兵,种田畜谷,以此度过荒年!兵法说‘百楼不攻’。现在我有高楼千座,积谷三百万斛,等军粮吃完之时,就足矣知道天下大势了!”
……
自那以后,刘协就没有听过公孙瓒的动静。
同时,刘协也再没有主动联系过公孙瓒。
因为刘协知道,公孙瓒废了……
所谓的“吃完三百万斛粮食”,不过是公孙瓒的借口罢了。
但这样的人,却给朝廷派来了使者,这说明袁绍可能真的是将公孙瓒给逼上了绝路!
“看来是南方的战事,给袁绍的刺激太大了。”
刘协猜想,应当还是南方的原因,这才导致袁绍决定对公孙瓒下死手,要谋夺公孙瓒的幽州。
如今曹操占据了徐州、淮南,其势力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与袁绍不分伯仲。
加上安邑之战输的太惨,让袁绍的声望下跌的太过严重,所以袁绍不得不对外用兵,转移内部的矛盾。
放眼望去。
西面的朝廷……打不过!
南面的曹操……没必要!
再南面的孙策……如果袁绍真的出动大量兵力不远万里去攻打有着长江天险的孙策,刘协怕是做梦都能笑醒!
但袁绍显然没那么愚蠢。
四面环顾,可不就剩下公孙瓒这一个人了吗?
若是能够平定公孙瓒,不但可以彻底解决袁绍的后顾之忧,还能够用剿灭公孙瓒的威望去镇压河北的士族。
即便公孙瓒造了“易京”这样一个乌龟壳,袁绍也是要将这个壳给他敲碎,把公孙瓒从里面拽出来!
“看来公孙瓒总归是遇上了大麻烦。”
刘协接过竹简看了一眼,就将其重新丢给杨修。
“陛下。”
司马懿一直都在旁边,听着杨修讲述公孙瓒的情况。
“公孙瓒所在的易县与晋阳都相隔千里,恐怕已是来不及救援了!”
朝廷若是想要直接去救公孙瓒,就只能是从晋阳发兵,过雁门,穿燕山,这样才能抵达幽州。
但这样的路线,对于朝廷军队的风险显然有些太大。
所以司马懿的言外之意,便是不想要刘协去冒这个险。
此刻周围文武也都围了过来,显然是听到了此处的动静。
“回去再议,书院是教书的地方,不该和这些东西牵扯上。”
言罢,刘协又去见了一众大儒,并给他们送了茶叶、人参一类养生的补品,算是孝敬老年人。
临走之际,蔡邕却是赶了上来,将手中的食盒交予天子。
“陛下,这是臣从一伙凉州客商手中买来的犀胶……是给皇后她们补身子的。”
犀胶?
刘协接过食盒,觉得自己这位老丈人是越来越可铐了。
这东西连宫中都没有,没想到蔡邕竟然能够搞到?
“蔡中丞也真是……想送东西自己送去不就成了,怎么还要朕帮忙?”
蔡邕“啧”了一声。
“陛下又不是不知道,为何还要问我呢?”
……
刘协这才想起,蔡琰在怀孕之后,不说是性情大变吧,那脾气也是比之前糟糕了许多。
究其原因,估计是蔡琰以前太过温柔,压制了不少心事。如今趁着孕劲却是将以前一直压抑的情绪爆发了出来。
看蔡邕战战兢兢的模样,估计是上次被蔡琰训的太惨,这才拜托刘协将东西送给蔡琰。 “好!朕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