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第300章 雒阳304(1 / 2)

周武王元年,西周代殷后,为控制关东地区,开始在洛阳营建都城。

周平王元年,周王室东迁洛邑,是为东周。东周建都于洛阳王城,周敬王为避王子朝之乱迁都于此,因其城小,晋率诸侯扩而大之,称为“成周”。

秦庄襄王元年,秦国在洛阳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也是秦都咸阳通往东方各地的要道。封吕不韦“文信候”,食洛阳10万户。

高祖五年,天下大定,诸侯臣属,刘邦定都于此,并于南宫置酒论诸侯。后因张良劝说,汉高祖遂入都关中,改三川郡为河南郡。

汉更始三年,汉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定都洛阳,改洛阳为雒阳。刘秀在洛阳大兴土木,起高庙,建社樱,修官室,立太学、明堂、辟雍、灵台于南郊。

……

凡是关中势力想要掌控中原,就必须要先掌控雒阳。

正是因为其绝佳的地理优势,使得雒阳始终都是天下最繁华的地方……除了现在。

留车骑将军牛辅、尚书令贾诩镇守长安。朝廷先以吕布、张辽为先锋,领步骑兵五千抵达雒阳废墟,之后天子也携数百名中枢官员出长安,过函谷,经陕县。

“自陕以东,周公主之;自陕以西,召公主之”。

过了陕县,其实便是真正到了关东。

“触目惊心啊。”

刘协虽然一直知道自己是生活在乱世中。

即便关中前几年遭了天灾,但得益于朝廷的控制,总归是没有发展到暴乱的地步。

但雒阳一带却不同。

此处,已然是完全荒废。

村落、县城早已人迹荒芜。

路上偶尔见到几处人家,也都是远远看着天子龙纛,眼神中透漏着警惕与担忧。

要知道,同样是这面旗帜出现在关中的时候,沿途百姓都是蜂拥而至,挤在道路两侧争相观摩。

不过是走了几十里的道路,竟然就是这样的落差,实在不免令人唏嘘。

如今陕县的官吏早已不知跑到了何处,只有一名乡三老,一面县三老还在此地组织起一部分族人,于此地生息。

刘协面见三老,亲袒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对着陕县三老行礼。

“天子刘协,见过三老。”

乡三老姓白,县三老姓鹿,二人都已是到了耳顺之年,面对天子行礼,也是持仗坦然受之。

“天子是要回到雒阳了吗?”

听到对方那苍老又满含希冀的询问,刘协不安的摇头。

“天下尚未平定,关东还有袁绍、曹操那样的汉贼作乱。如今恐怕不能将汉都迁回雒阳。”

两位老人听到刘协的话语,神情中都有些没落。

“吾等不懂国事。只是听闻关中如今富庶,却不知大汉为何要弃雒阳百姓而不顾呢?”

三老的询问好似利刃,直接戳向刘协的心窝。

对这个问题,刘协其实有着太多的正当理由。

比如关东兵乱。

比如关中天灾。

比如……

但一切看似有理有据的答案,与洛阳百姓遭受的苦难相比,都是有些微不足道。

刘协叹息一声,只得再次亲手给对方送上一匹布帛,以求对方的原谅。

现在的刘协,就好像是在外做工的父母,等回到家中后,有些不知道如何弥补对孩子的愧疚,只能是不断用钱财去抚慰对方千疮百孔的心灵。

“朕现在回来了。”

“虽不能将汉都迁回,但已是决定重建雒阳,恢复秩序。”

刘协朝着三老保证:“朕会尽快平定关东的兵祸。”

“只要关东一平,雒阳自然可以安定下来,恢复往日的繁华。”

“朕这一次,便是携百官前往雒阳,以安雒阳民心。”

两位老人听着年轻的天子给予自己保证,开心之余却也有着几分担忧。

刘协还以为两人是在担忧自己话语的真实性,于是再度行礼,保证一定会尽快平定关东,还雒阳一个安宁。

但岂料二人都是摆手:“吾不是不信陛下,而是有些担心已经油尽灯枯的自己,能不能撑到雒阳安宁的那一天了。”

刘协如遭雷击,却也只能是沉默不语。

担任郎官的司马懿一直陪同,见天子神情没落,也是劝谏天子:“陛下春秋鼎盛,迟早能够中兴大汉,使天下安定,大可不必心灰意冷。”

刘协现在,最大的本钱就是年轻。

袁绍、曹操,那都是比刘协大了一辈的人。

只要刘协愿意,完全可以等着将两人熬死,然后再一扫六合。

但刘协担心的,又哪里是自己能否中兴大汉?

“仲达,自黄巾之乱起,大汉的百姓已经于战乱中度过太久了。”

“包括你,包括朕,从年幼时便知道在打仗,打到现在,已经是有十几年了。”

“十几年中,战死的大汉百姓,又岂止是用百万计数?” “朕记得昔日与太师有约定,务必要让万胜,还有朕的孩子,都脱离战乱之苦……可惜太师终究还是没有看到那一天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