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 第542章 子瑜之惑552(1 / 2)
如今朝廷和江东的力量悬殊实在太大。
朝廷即便是重返西域,也并未损耗太多国力,甚至就连将领、士卒都没有从中原腹地调走太多。
而且随着思维的改变,政策的宽松,贸易的繁荣,朝廷的国力简直是蒸蒸日上,完全不给孙权弯道超车的机会。
其实这两年,孙权也在努力发展江东。
不仅加大对山越围剿的力度,还引入曲辕犁,在江东大肆开垦荒田。
可也正因为如此,孙权才对自己与朝廷的差距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若不是长江天险,孙权自己都快要失去和朝廷对抗的勇气。
如今听到天子开始册封诸侯,孙权也开始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念头——
万一呢!
万一天子答应了呢?
反正都是分封,封一个凉国和封一个吴国又有什么区别?
本来是想要让李儒前往长安,但李儒现在的态度实在不明,让孙权不敢派遣。
“如此,便让子瑜前往吧!”
诸葛瑾得令后,立刻乘舟前往荆州,向文聘说明来意。
文聘对待名士素来礼敬,故此没有为难诸葛瑾,反而派人护送他前往长安。
诸葛瑾来到襄阳,见到汉水忙碌,江面上的船只如同大河之沙,一眼望不到头,便询问身边之人:“为何此地如繁忙?难道朝廷是要出兵攻打江东吗?”
这话惹得身边人暗自发笑。
“非也!这些不过是从蜀地以南的安南都护府中运来的货物!乃是运载货物的货船,并非战船。”
“而且若是要攻打江东,何必需要这样的阵势呢?单单是甘将军麾下的水师便已经足矣!”
诸葛瑾表面平淡,内心却还是掀起了波澜。
大汉的国力,竟然已经充沛到了这样的地步吗?
诸葛瑾于是又道:“自古都是重农抑商,朝廷如此使人趋利,难道就不怕世风日下,民风不古吗?”
诸葛瑾终究还是传统的君子,江东又相对封闭,思维终究还是停在了以往的陈旧中。
所以周围人也是教育他道:“当年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也是商人,难道社会的风气会因为他经商而败坏吗?”
“当年瓜分晋国的三家诸侯倒不经商,但是他们的行为不是也败坏了社会的风气吗?”
“故此,风气败坏不在于经商与否,而在于当权者,在于肉食者!”
诸葛瑾并未因此被说服。
“那如果百姓都去经商了,谁来种地呢?”
“民以食为天,若是土地荒芜,没有了粮食,那即便是经商赚取大量的钱财又有什么意义呢?”
身边人笑道:“子瑜说的倒是容易,好像这世上谁想经商就能够经商一样。”
“就如这趟安南都护府的生意,利润虽然惊人,但是所需要的启动资金也是一笔大钱。”
“这种大钱,如果不是殷富之家,又有几个人能够拿出来呢?”
“而且经商虽然利润巨大,但亦是存在风险,一朝不慎,满盘皆输!又怎么可能有人真的不顾一切的变卖田产,贸然前去经商呢?”
诸葛瑾还是摇头:“商人私心太重,只利己,不利人,终究不是长久之道。”
农民创造的财富,是肉眼可见的粮食。
但商人创造的财富,却太过抽象,很难有人去说明白。
见状,身边人则是邀请诸葛瑾往襄阳周围的农田一观。
“子瑜看见了吗?”
“往前五年,甚至往前三年,襄阳都没有这么多的耕牛。”
“正是河北的商人用河北的铁器、布匹、丝绸换来草原的牛羊,然后再由襄阳的商人用从安南都护府运来的奇珍异宝换取对方手中的牛羊,这才使得这些本应该在草原的耕牛出现在襄阳。”
“而耕牛一旦变多,又有曲辕犁和肥料那样的东西作为利器,百姓开垦的田地只会多不会少。”
“就算是相同的一块田地,百姓在农田上耕作的时间也会变少,这样他们就有多余的时间去读书、识字,乃至探讨学问,或者前往工坊当中做工……这样难道不是圣人们推崇的天下大同吗?”
诸葛瑾仔细去看农田,果然看到耕牛的数目远胜江东!
但诸葛瑾还是不信,于是便前往一处村落。
刚进入一户人家,就发现其院内有一群鸡仔正在悠闲的散步。而在旁边还用砖石堆起一个槽笼,里面养着两头体格雄壮的黑猪……
诸葛瑾突然有些颓然。
即便他再用书上的大道理说服自己,也不能否认眼前的一切。
若是江东的百姓,哪有可能在家中养鸡、养猪,以获取一顿肉食?
商人在襄阳的大规模活动,显然确实是让襄阳周围的百姓也获利颇丰,使其远胜江东百姓!
诸葛瑾怀着复杂的心情又继续往关中走去。
但仅仅是过了武关,大汉的富饶又再次给他上了一课……
青砖铺成的道路!
不错!
不是夯土!
而是青砖!
简直壕无人性!
诸葛瑾指着地上的青砖,对身边人说道:“关中道路上莫不都是这样的青砖,这难道不是劳民伤财吗?”
“非也!”
对方再度解释。 “自长安新城修建的时候,娄圭、甄尧两人的砖厂的规模就扩大了数倍,其砖石价格低廉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