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问题的多维度解析3(2 / 2)
生活事件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创伤性事件、失业、丧失亲人、离婚等生活压力可能触发或加重心理问题。这些生活事件可能导致个体产生强烈的负面情绪和心理压力,进而引发或加剧心理问题。
综合分析
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心理问题的形成中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生物因素为心理问题提供了生理基础;心理因素则通过个体的心理状态、性格特点、应对方式等影响着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而社会因素则通过社会环境、人际关系、文化背景以及生活事件等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具体来说,遗传因素可能导致个体对某些心理疾病具有易感性;大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则可能导致心理问题的直接产生。同时,个体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可能成为心理问题的诱因或加剧因素。例如,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下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焦虑症;而内向、敏感的个体则更容易出现抑郁症。
社会因素在心理问题的形成中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贫困、歧视等社会压力可能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而人际关系的不良则可能导致个体感到孤独、无助和焦虑等负面情绪。此外,生活事件如创伤性事件、失业等也可能触发或加重心理问题。
因此,在解决心理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以有效地缓解心理问题的症状、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个体的心理韧性和应对能力也是预防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只有深入了解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问题的个案分析
一、案例背景
1. 人口学资料
张某,女,22岁,汉族,某高校三年级学生,家中排行老二,有一个哥哥。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家族中无精神疾病历史。
2. 个人成长经历
张某自述从小性格内向,不爱说话。父母对其管教较为严格,尤其是在学习上要求更为严格。在他人眼中,张某是个勤奋好学、吃苦能干的乖女儿。小学时期,张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乡一中,由于学校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张某升入初中后,相比之下成绩并不是很理想,羡慕那些高智商的同学,觉得自已智商平平,考试肯定考不好。结果,初一期末考试成绩很不理想,母亲觉得张某没有好好学习而批评了她。张某觉得很委屈,觉得母亲不理解她,便不想和她说话。初三时,张某刻苦努力考起了一所普通高中。高中比初中竞争更激烈,张某刚进高中时排名靠后,但经过努力学习排名一直靠前。后来,哥哥考起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这给张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想像哥哥一样考个好大学,担心自已考不上大学父母会难受。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张某上课经常走神,考试成绩下降。张某又加倍努力学习,最终考起一所普通大学。
3. 目前身心功能状态
精神状态:情绪紧张,精神痛苦,焦虑不安,记忆力下降。
生理状态:失眠。
社会功能状态:学习效率下降。
SDS(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为49分。
二、主诉和个人陈述
1. 主诉
近一个月来,张某每天一想到考试就紧张、焦虑,晚上失眠,上课时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就连上自习也总是分心。
2. 个人陈述
张某大二时参加过两次国家级二级计算机考试,当时一点都不紧张。第一次上机通过,笔试没有通过。张某心想反正还有时间,下次再考。第二次笔试差一分通过,这给张某很大的打击。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1. 心理咨询师观察
张某相貌中等,衣着整洁,无幻觉和妄想,主动前来求助,自知力正常,对自已的情绪状态有正确的认识,逻辑思维正常,但在叙述过程中低着头,很少看人,情绪低落,两只手在一起搓来搓去,显露出焦虑的神情。
2. 宿舍成员反映
张某最近上课经常走神,回到宿舍后在宿舍走来走去,显得很焦虑。
四、评估与诊断
1. 初步诊断
综合临床资料,对张某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2. 诊断依据
(1)根据心理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张某的主客观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稳定,有自知力,主动就医,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张某的心理问题是由明显的现实原因引起的,对照症状学标准,张某表现出紧张、焦虑、苦恼等症状。从严重程度标准看,张某的反应强度不甚强烈,反应也只局限在对计算机考试的焦虑,没有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从病程标准看,病程只有1个多月。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紧张、焦虑、苦恼,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效率下降,失眠。
3. 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性问题相鉴别
根据病与非病的三原则,张某的知、情、意是统一的,对自已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2)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
焦虑症是“以广泛性焦虑或发作性恐怖状态为主要临床相的神经症”,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不利情况而难于应付的不愉快情绪,常伴有头晕、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出汗和运动性不安等。而张某虽然也有焦虑的症状,但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未变形、没有泛化,而且持续时间只有1个多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3)与抑郁症相鉴别
抑郁症的典型特征包括:情绪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失眠早醒、昼重夜轻,严重者伴有自杀倾向。本案例中,张某虽有失眠的症状,但主要是由焦虑引起的。因此,排除抑郁症。
4. 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物因素:张某,女,22岁。
(2)社会因素:两次国家级二级计算机考试未通过,学习压力大,父母管教严格,对学习要求高,社会支持系统一般。
(3)心理因素:张某自尊心强,个性好强,性格内向,不爱说话,认知偏差,觉得如果不通过考试,周围的同学都会瞧不起她。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咨询目标的有效特征,按照属于心理学范畴的、积极的、具体(量化)的、可行的、可评估的、双方可以接受、多层次统一的内容,逐一商定咨询目标:
具体目标:解决目前的焦虑、苦恼状态,平静情绪;学会一些放松技巧,改善失眠的情况。
最终目标:完善张某的个性,增强其应对考试的信心,改变不良认知。
六、咨询方案
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的气氛中共同商定咨询方案:
1. 咨询原理和方法
(1)放松疗法
原理:放松训练的基本假设是改变求助者的生理反应,其主观体验也会随着改变。训练求助者,使其能随意地把自已全身的肌肉放松,以便随时保持心情放松的状态,从而缓解紧张、焦虑的情绪。
具体步骤:
第一步,咨询师介绍原理。
第二步,咨询师进行示范和指导。
第三步,强化求助者练习。
(2)合理情绪疗法
原理: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它是埃利斯关于非理性思维导致情绪障碍和神经症的主要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在ABC理论中,A代表诱发事件;B代表个体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及评价即信念;C代表继这一事件后,个体情绪反应和行为结果。
具体步骤:
第一步,心理诊断阶段。
第二步,领悟阶段(三种领悟)。
第三步,修通阶段(具体技术包括:与不合理信念辩论,合理想象技术,家庭作业,其他方法)。
2. 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求助者:
责任:(1)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2)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3)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权利:(1)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2)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3)有权利选择或更换合适的咨询师;(4)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义务:(1)遵守咨询机构的相关规定;(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
咨询师:
责任:(1)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2)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
七、咨询过程
1. 第一次咨询
(1)目的:了解张某的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心理诊断,确定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2)方法:会谈法、心理测验法。
(3)过程:
第一步,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第二步,做SDS、SAS(Self-rating Ay Scale,焦虑自评量表)心理测验,结果SDS标准分为49分,SAS标准分为56分,显示张某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第三步,与张某交谈,收集临床资料,探寻张某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第四步,将测验结果反馈给张某,作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张某理解产生问题的原因。
第五步,与张某共同确定咨询目标。
第六步,制定咨询方案。
2. 第二次咨询
(1)目的:加深咨询关系,帮助张某认识自已的不合理信念。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中的与不合理信念辩论技术。
(3)过程:
第一步,反馈咨询作业,张某基本完成,感觉情绪有些放松。
第二步,进一步了解张某不合理的信念和思维方式。
第三步,帮助张某识别自已的不合理信念,并与其辩论。
第四步,与张某讨论不合理的信念与情绪困扰之间的关系。
第五步,布置家庭作业:让张某继续寻找自已的不合理信念,并记录下来,思考为什么这些是不合理的。
3. 第三次咨询
(1)目的:帮助张某学会以合理的思维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维方式,继续学会放松技巧。
(2)方法:会谈法、合理情绪疗法中的合理情绪想象技术、放松训练。
(3)过程:
第一步,反馈咨询作业,张某找到了自已的很多不合理信念,并记录下来。
第二步,针对张某的不合理信念,帮助其建立合理的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
第三步,运用合理情绪想象技术,让张某想象她克服了考试焦虑后的情景,体验那时的愉快感受。
第四步,教张某学习放松训练,让其掌握放松技巧,并每天练习。
第五步,布置家庭作业:继续记录自已的不合理信念,并用合理的信念代替;每天进行放松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