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整合难题7(1 / 2)

李裳意和他的助手们初到这座大城市,就像是闯入了一片看似繁华却实则混乱无序的工业丛林。大街小巷里,工坊如繁星般散落各处,它们各自为政,按照自已长久以来的方式经营着,全然不顾及整个城市工业发展的大局。

李裳意穿梭在这些工坊之间,越发深切地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就拿最常见的农具工坊来说吧,同样是打造锄头,这条街的工坊做出来的锄头,刃口钝得很,没使几下就卷刃了,把柄也是歪歪扭扭,握在手里别提多别扭;

可到了另一条巷子的工坊,锄头的质量虽说稍好一些,但样式陈旧,重量还不合理,农夫用起来累得够呛。

再看那些纺织工坊,有的织出的布匹粗糙得像砂纸,颜色也黯淡无光;而有的虽说能织出相对细腻的布,但产量极低,价格高昂,普通百姓根本消费不起。

这五花八门的质量差异,让市场变得混乱不堪,消费者不知道该选哪家的产品好,而工坊们也因为彼此的恶性竞争,都没能把生意真正做大做强。

李裳意深知,要改变这种局面,非得把这些分散的工坊整合起来不可,让大家统一标准、共享技术,形成规模化、规范化的生产模式。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整体的产品质量,降低成本,让城市的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李裳意怀揣着这个想法,开始去和工坊主们沟通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一堵又一堵冰冷的“拒绝之墙”。

他首先来到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铁匠工坊,工坊主是个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子的大汉,名叫王铁匠。

李裳意刚表明来意,王铁匠就瞪圆了眼睛,大声嚷嚷起来:“整合?哼,你这外乡人怕是脑子糊涂了吧!我这工坊可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凭啥要跟别人整合在一起?到时候,我这手艺算谁的,赚的钱又该咋分?我可不想辛辛苦苦打下的基业,就这么被别人分了去!”

李裳意赶忙耐心解释道:“王师傅,您先别着急生气呀。您想想,要是咱们整合了,统一了打铁的标准,您这儿的好手艺就能传授给其他工坊,大家一起把锄头、镰刀这些农具的质量都提上去,那销路不就更广了嘛。到时候,您不仅名声更响亮,赚的钱肯定也只多不少呀。”

王铁匠却不屑地哼了一声,“说得轻巧!那些小工坊的人能有啥出息,他们要是学了我的手艺,反过来抢我的生意咋办?我可不能干这赔本买卖。”

说着,他就挥了挥手,示意李裳意赶紧离开,不再想听他多说一句。

碰了一鼻子灰的李裳意并没有灰心,他又来到了一家纺织工坊。这家工坊的老板娘是个精明能干的妇人,平日里把工坊打理得井井有条,可一听到“整合”二字,也是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

“哟,这位公子,您这想法可太天真啦。咱这纺织的手艺,那可是我家的独门秘诀,要是跟别的工坊共享了,那我这布还有啥独特之处呀?再说了,整合之后,工坊的事儿谁说了算呢?我可不想自已的工坊被别人指手画脚的,没了自主权,那还不如现在这样自已单干呢。”老板娘噼里啪啦地说着,眼神里满是戒备。

李裳意笑着说道:“老板娘,您看啊,如果咱们整合了,大家可以一起研究怎么把织布的效率提高,还能互相交流染色、图案绘制这些技巧,到时候织出的布又好又多,能满足更多客人的需求,您的工坊肯定能成为城里数一数二的大工坊呀,这好处可比您现在单打独斗大多了呢。”

可老板娘依旧不为所动,“哼,我可不信那些,万一到时候别人偷学了我的本事,把我挤兑下去了,我哭都没地儿哭去。您还是别在我这儿白费口舌了,我没这心思。”

就这样,李裳意一家接着一家地拜访工坊主,得到的回应几乎都是拒绝。

有的工坊主态度还算客气,但也是委婉地表示不想参与;有的则像王铁匠那样,直接把他轰了出来,搞得他灰头土脸的。

助手们看着李裳意这么辛苦却没什么成效,都有些气馁了,纷纷劝他:“李师傅,要不咱们先缓缓吧,这事儿急不得呀,大家都这么抵触,咱也没办法呀。”

李裳意却摇了摇头,眼神坚定地说:“不行,咱们不能放弃。这工坊整合是城市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现在难是难了点,但只要咱们坚持不懈,总能慢慢说服他们的。”

于是,李裳意改变了策略,不再只是简单地阐述整合的好处,而是开始深入了解每个工坊主的顾虑和需求,对症下药。

这天,李裳意听闻城里有个出了名的刁钻工坊主,名叫赵老三,此人经营着一家木器工坊,仗着自已有几分手艺,平日里眼高于顶,对谁都瞧不上,而且最是看重自已的那点利益,只要觉得对自已没好处的事儿,那是坚决不做。不少同行都在他这儿吃过瘪,大家提起他,都是直摇头。

李裳意却觉得,要是能把这个赵老三说服了,那对其他工坊主来说,可是个不小的示范作用。于是,他决定去会会这个赵老三。

李裳意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一副乡下穷小子的模样,带着个助手就往赵老三的工坊走去。

到了工坊门口,那看门的伙计一看他这打扮,眉头就皱了起来,不耐烦地呵斥道:“去去去,哪儿来的叫花子,这儿可不是你能来的地儿,赶紧走!” 李裳意却陪着笑脸,说道:“大哥,劳烦您通传一声,我听闻赵师傅手艺高超,特地来请教请教,说不定我这有啥能帮上忙的地方呢。”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