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县志7(2 / 2)
刘振东在当地史志区找到了地方志。翻看了几本,都是记载近七八十年的载记。与刘振东找的更早一些的没有看见。刘振东问了一下图书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说架子上没有就没有。刘振东苦笑了一下,也想到了其中的原因。
地方志一般是二十年修一次。解放前,地方志只有官吏和有学识的地方望族大族头脸人物意见一致时才能修起来。如果民不聊生,社会动荡,谁还会记得有个地方志。再一个,修撰地方志,耗费人力,财力,物力,时间都极其巨大,像刘振东世代居住的这种西部县城根本难以实现。
当然,解放后,一切好多了。所以现存的地方志很多详细记录了当地发生的大事件和部分流传较广的人文事件。刘振东没办法,还是从现有的县志中寻找一些神话传说和民谣俚曲。
刘振东没法,只能从早期县志中记载的传说和小曲还有民俗活动中去查找一些符合自己想象的记录。不知不觉到中午了,图书馆中已没了人,但好像中午不下班。刘振东刚看出来些端倪,正有兴致,就跑过去问图书馆工作人员中午下班不,得到确认后,刘振东继续翻看书架上所有的县志及地方性诗歌。
刘振东翻看了一下午,在下午四点多时,终于看不动了。但也有收获。刘振东通过比较糅合,得出了一个论断。在明朝应该是中后期,朝廷派出了一位大人,主要治理县城周边的匪患和巩固加强府兵。
而县城东南方一百里为防御重点。此地山石丛生,树林茂密,泉水丰足,是屯兵储粮的上好之地。从记载中判断,朝廷派来的官员也大部时间在此办公,可见其地位的重要。
刘振东仔细寻找关于朝廷派出大人的更多记载,发现其上任信息一句话,之后就是死亡后葬于该地,民声还不错。后面记载的一句说清楚了该官员的姓氏和民众的爱戴。“杨爷墓,有山鹿,见声速惊,寻未知。”
刘振东理解,该大人姓杨,民间爱称为“杨爷”,因其为民办事,死后坟墓周围有鹿守护。鹿比较胆小,见了人或听见声音就快速的跑进树林里找不到了。
刘振东好像找到了一条线索,好像又什么都没有。自己也在这县城工作了将近二十年,不能说村村都去过,但大多数农村乡镇都因为工作或玩着比较熟悉。可从来没听说过有这么一个地方,有山有水,还是泉水。关键是这位“杨爷”的典故在自己以前听的故事里从来没有出现过。
这是个什么地方呢?刘振东仔细的从本地的地理,水土,和书中记载的距离上判断,应该在县城东南方向三四十公里的地方。该地是秦岭余脉山系,河石较多,能打出水井,说不定以前就有泉水。刘振东没去过这个地方,听说那里道路条件差,居住的人也少。
刘振东决定选这个地方。离的距离不算太远,最多在两县的交界处。风土人情也熟悉,出现什么意外情况能及时返回县城,万一遇到危险求救也快。
刘振东决定后,心里又重重的下了下决心。晚上刘振东回到县城自己的家,找了些衣服和几双能爬山的运动鞋,自己随便吃了点后休息。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