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软硬结合22(2 / 2)

对于前两件事,如果公开地杀他一批,完全可以震慑住社会上的胡言乱语。但他担心的是,那会留下暴君的形象,老百姓的嘴可以凭借一时的暴力堵住,可是老百姓的心怎么办?人心不服,久必为害,还是要疏导结合、刚柔相济才是上策。

猜疑之心是人类通病,能制止猜疑的只有恐惧,恐惧到极点了就是麻木。他下了最后的决心,最好的办法就是打压结合,打就是杀,谁敢冒头就杀谁,要杀就得狠、毒,震慑力强,要以刀代笔勾画出一幅血淋淋的恐怖画面。

但是杀人一定要少,不能搞得血雨腥风,要有选择地杀,要有创意,收效要大,要起到杀一儆百、儆千、儆万的效果。像这样的画面,有十幅、二十幅足可以让百姓闭上嘴了,十八层地狱的画面,谁看了都会肝颤。

有了这个基础,才能顺利地施行压制手段,老百姓说深说浅不可怕,甚至骂爹骂娘,一阵风也就过去了,只要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点,略一施压,嘴也就堵上了。

他想,朕更担心的是以后的事,臣民的嘴和手中的刀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文人手中的笔,更怕的是史笔,他们若是私下里写些东西,那会永久流传下去,过个几十年、上百年,那就成了所谓真相,我可能就会落个千古骂名,这可太可怕了!

除此之外,他什么也不在乎。收拾文人这件事嘛,目前看还不太紧迫,在敏感时期他们晓得闭嘴,当他们醒过闷儿想要忘乎所以时,朕也腾出手来了,收拾他们也来得及。

赵光义乏累了,明天还要上早朝,还有好多好多的事要办,好歹也要睡上两三个时辰才行。

忽然,一道灵光闪现在脑海里,再不行,我还可以主动些,自己制造个千古谜案?嗯嗯,这也不是异想天开、全无可取之处嘛,朕就给你们来个多管齐下,把这事搞得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现在都搞不明白的事,以后谁还能理得清?

让人们深陷在我画的这个框架内,不能定成铁案,谁想说话就不会漫无边际,文人下笔时就得费思量。

同样忙了一天的王继恩也累坏了,他把能派出去的人手都派出去了,去打探外边的舆情,宫里还有新皇的登基大典,仓促间也要一一安排到位。

他不单是身体累,心里更累,一个问题始终在脑子里盘桓不去,他算是有拥立之功呢?还是会被做为潜在的知情人被灭口呢?都在两者之间,份量各占一半,他的心始终提到了嗓子眼。

忙到了这么晚,他也不敢溜到哪儿去坐一坐、闭闭眼,他必须寸步不离地跟在新皇帝身边,小心翼翼地侍候着。

新皇上坐在阴暗的宫殿里,他吩咐将点燃的蜡烛熄灭了一大半,在昏黄的烛影下久坐不语。他想喝点什么,端起手边的酒杯,又放下了。酒这玩意真是好东西呀,兄长就是在醉乡里黄袍加身,不费吹灰之力就坐上了这把龙椅;又是在醺醺然中结束了一生,连个传位诏书都来不及留下。想到这儿,他在心里说,兄长呀,您别怪我。人生得意须尽欢,您从醉乡里来,又回到醉乡里去,您活得潇洒。留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挨骂受累的是兄弟我呀。

赵光义心里说,我可不喜欢这玩意。咳,想到哪儿去了,刚才想的是什么?噢,是了,他最初的想法是,要从根上彻底堵住胡言乱语,那就得先从宫里下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