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师道传承104(2 / 2)
轮到王子明时,他的回答让考官眼前一亮:"首要是疏通河道,让水有出路;其次是就地取材,用芦苇编排解急;再则是统计受灾人数,妥善安置;最后还要想办法解决灾后重建......"</p>
"好!"叶知秋忍不住赞叹,"这孩子懂得实务,必是经历过苦难的。"</p>
第三关品性考核最为独特。考官故意设置各种诱惑和陷阱,考验学子们的品性。有人送礼想要通过考试,有人威胁要打击报复,还有人许诺重金利诱。</p>
让叶知秋欣慰的是,大多数学子都经受住了考验。特别是那些出身寒门的孩子,往往表现得更加坚定。</p>
考核持续了整整七天。最终从三千多人中选出了一百名优秀学子,其中竟有六成是平民子弟。</p>
"夫人,"一位考官有些担忧,"平民子弟比例是否太高了?会不会影响明德堂的声誉?"</p>
叶知秋严肃地说:"明德堂的声誉不在于学生出身,而在于能否培养出真正的人才。"</p>
当晚,叶知秋和萧远珩在书房制定教学制度。</p>
"课程设置要全面。"叶知秋一边写一边说,"除了经史子集,还要有天文地理、医术算学、兵法谋略......"</p>
萧远珩补充:"还要教他们实地考察,了解民情。就像你当年在军营行医那样。"</p>
提起往事,叶知秋不禁莞尔:"那时候我还在相你的命。"</p>
"现在我们一起相天下人的命。"萧远珩握住她的手,"把这些孩子培养成栋梁之才,就是最好的相命。"</p>
叶知秋靠在他肩上:"你说得对。这些孩子就像幼苗,需要我们精心培育。"</p>
夜深了,书房的灯火依然明亮。一双璧人伏案工作,不时低声讨论。他们在书写的不仅是一所学堂的规矩,更是一个盛世传承的希望。</p>
第二天一早,新录取的学子们就收到了第一份功课——《明德堂学则》。开篇写道:</p>
"明德至善,在于修身;</p>
济世安邦,重在明理。</p>
学问之道,贵在躬行;</p>
天下为公,方是正道。"</p>
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包含了叶知秋对这些未来栋梁的殷切期望。她相信,只要用心栽培,这些幼苗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p>
王子明拿到学则的那一刻,激动得手都在颤抖。站在他身边的,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百姓。在明德堂,他们都只是求学的学子,共同追逐着知识的光芒。</p>
叶知秋站在教室门口,看着这些朝气蓬勃的面孔,心中充满希望。她知道,明德堂的道路才刚刚开始,未来还会遇到很多挑战。但只要坚持初心,这条路一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远。</p>
萧远珩走到她身边,轻声说:"夫人,该上课了。"</p>
叶知秋点点头,迈步走上讲台。阳光透过窗棂洒落,照亮了她从容沉静的面容。新的一天,新的征程,就这样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