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明德永昌122(1 / 2)

岁末的一场大雪过后,明德堂披上了银装。这一天,林月笙亲自前来,要为明德堂册封"天下教化第一堂"的匾额。</p>

叶知秋站在大堂中,看着熟悉的一切。十年光阴,明德堂从一个简陋的学堂,发展成了影响整个时代的教育重镇。此时此刻,她的心中百感交集。</p>

"先生,"林月笙行了弟子之礼,"这块匾额,是朕和百官集议后的决定。明德堂改变了整个天下的教化之风,理当为首。"</p>

叶知秋却摇头:"陛下,匾额虽好,但明德堂不需要这个虚名。教育之道,重在实效,不在名分。"</p>

"先生说得是。"林月笙若有所思,"那依先生之见,这匾额该如何处置?"</p>

叶知秋看向萧远珩,后者会意地取出一份早已准备好的奏章:"请陛下过目。这是我们拟定的'天下教化兴盛策'。"</p>

林月笙展开奏章,越看越是惊喜。这哪里是一份简单的章程,分明是一个完整的教育发展蓝图:</p>

- 以明德堂为范,各地设立新式学堂</p>

- 打破门第之见,选拔各类人才</p>

- 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实用之才</p>

- 鼓励教育创新,互相借鉴交流</p>

"妙啊!"林月笙击掌赞叹,"先生这是要让天下都成为明德堂!"</p>

"正是此意。"叶知秋正色道,"教育不该是一家独大,而是百花齐放。与其给明德堂一块匾额,不如让这种教育理念遍地开花。"</p>

正说着,外面传来喧哗声。原来全国各地的明德分院代表都来了,要参加这个重要时刻。</p>

大堂内很快聚满了人。有西北边塞的教习,有江南水乡的山长,有岭南商埠的学者,更有众多在基层辛勤耕耘的教育者。</p>

"诸位请看。"叶知秋展示了一份特别的文献,"这是我们这些年来的教学心得,凝聚着所有明德学子的智慧。今天,我想把它献给天下。"</p>

这份《明德教化录》分为三部分:</p>

上卷记载教育理念和方法论</p>

中卷收录各地实践经验和案例</p>

下卷展望未来教育发展方向</p>

"好!"林月笙毫不犹豫地说,"朕即刻下令,让全国学堂都参考这个方案。不过......"他话锋一转,"实施起来恐怕还有难处?"</p>

"陛下说得是。"叶知秋早有准备,"所以我们还准备了一个十年计划。"</p>

她让王子明取来一份详细的规划:</p>

第一年:在各州府建立示范学堂</p>

第二年:培养新式教习,扩大影响</p>

第三年:推广实践教学,建立制度</p>

三年后:逐步向县级推广</p> 五年后:深入乡村,普及教育</p>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