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交接150(2 / 2)

"说说看。"</p>

"他们打算从三个方向下手:一是煽动边疆部族,制造动乱;二是散布谣言,动摇民心;三是勾结守旧派,阻碍新政。"</p>

叶知秧不慌不忙:"这些都在预料之中。月笙,你觉得该如何应对?"</p>

林月笙胸有成竹:"边疆有明德学堂的学子,他们精通边务,能及时发现和化解隐患;民间有各地分校建立的教化网络,可以澄清谣言;至于守旧派..."他露出自信的微笑,"新科选拔的人才已经在各个岗位站稳脚跟,他们翻不起大浪。"</p>

"说得对。"叶知秧赞许道,"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是交接的最好时机。改革的基础已经打好,新的力量已经成长起来。"</p>

夜深了,林月笙还在书房研究政务。叶知秧轻步走来,见案头摆着一份特别的奏章。</p>

"这是?"</p>

"各地明德学堂送来的建议。"林月笙说,"他们对新政都有很好的想法。比如这个关于改革地方治理的方案,就很有见地。"</p>

叶知秧翻看奏章,越看越欣慰。这些年轻人的建议,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显示出新一代治国人才的成熟。</p>

"记住,"她郑重地说,"你最大的优势,就是有这些人才作为班底。他们既懂得传统智慧,又善于革新创造。只要用好这支力量,新政就一定能成功。"</p>

林月笙点头:"我明白。这也是为什么我第一个命令,就是要进一步扩大明德堂的规模,在更多地方建立分校。"</p>

"好!"叶知秧欣慰地说,"你已经真正理解了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她话锋一转,"越是这样,反对的力量就会越强。你准备好了吗?"</p>

"准备好了。"林月笙坚定地说,"就像您教导的:治国如同教化,要有耐心,要有智慧,更要有坚定的信念。"</p>

叶知秧满意地点头。她的学生,确实已经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p>

第二天的朝会上,林月笙宣布了第一批人事任命。让许多人意外的是,这些任命都很有讲究:既起用了新科人才,又保留了一些老臣,显示出平衡各方的智慧。</p>

"不错。"叶知秧在帘后点头,"稳中求进,这才是治国之道。"</p>

新朝伊始,天下观望。但明德堂的灯火,依然明亮如常。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