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225(2 / 2)

八零年代的西北乡村,虽都是土屋土房,也没修路,经济不算好。

但胜在环境未受到污染,空气优质。

据宋鹤城介绍,这里民风淳朴,有政策扶持,后续会越来越好。

公社里的社员们听说二人是附近铁路建设的同志,皆十分欢迎,态度很友好。

陶鱼随着几个叽叽喳喳的小孩走着,宋鹤城始终牵着她。

走到一处荒地

只见不远处,一个十五六岁的年轻女孩肩上担着一担比人还高的稻草走着。

她身上的重担压弯了扁担,重量着实不轻。

而她身后还跟着三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约莫也就五六岁,七八岁左右。

跟着的三个小女孩手里皆提着篮子,装着满满当当的野菜之类的东西。

一行四个女孩,皆身形瘦弱,身上的袖口、裤脚都是短的,衣服上补丁摞着补丁,破得不能再破。

陶鱼收回目光,沉默了一会,便问了几个小娃这几个女孩的情况。

几个小娃娃便争着抢着将知道得告诉陶鱼。

“大的那个是刘春姐姐,听我妈说,小时候读书是我们公社里最好的!”

“最好也没用啊,听我奶说,她爸妈没死的时候,还打算拿她们四姐妹去换牛嘞......”

最后从几个孩子的口中,陶鱼得知。

为首叫刘春的女孩是大姐,父母重男轻女,一直想生个儿子。

因为一连生了四个女儿都没生到儿子,孩子太多养不起,所以便打算将家里的女儿全部偷偷卖了,和有儿子的人家换一头牛。

陶鱼心中冷笑,在重男轻女的人眼里,四个女儿却只能换一头牛!

后来报应不爽,这四个女孩的父母在和人商量好卖女儿一事,回来的路上,一脚栽下深坑,齐齐撞到头,双双一命呼呜。

于是变成孤儿的四姐妹,逃脱了一劫。

最终是刘春主动辍学,十五六的年纪担起家里的重担,任劳任怨地继续养活底下三个年幼的妹妹......

听完这些,陶鱼没了闲逛的心思,想起前世过往,她心中嗤笑感慨:

无论何时,哪朝哪代,女孩总是容易受到轻视,从而活得艰难。

宋鹤城很了解陶鱼,明晰感知到她低落下来的情绪。

他紧了紧陶鱼的手,温和坚定道

“陶鱼,我们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陶鱼回握宋鹤城的手,重新扬起笑容

“好”。

后来

陶鱼将宋鹤城口袋里的糖全部分出去,呆了一会,便同一众小孩分道扬镳了。

二人找到了公社支书,说明身份来意后,为那不认识的四姐妹留下一笔钱,并未前去打扰对方。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