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棒梗回城218(1 / 2)
六八年来到陕北,棒梗被安排到了吴旗县下的红柳河公社。红柳河公社又把这第一批知青分散开来,棒梗一行十个知青到了一个叫旧城子的村子。
村前有一条小河,水流不大,泥沙很多,不管是远看还是近观,都像是在流淌的黄泥。
村里的乡亲们还以这条河为荣,他们对知青说,黄土地上像他们村这样有河的,那是少之又少,知青来到他们村,那是享福嘞。
棒梗同行的人里,年龄最长的一位男生,看过许多的书。他一听红柳河的名字,心里就已经凉了半截。
晚上知青们座谈玩笑的时候,这位年长知青忍不住念了一句诗:“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可怜呢可怜。”
“老陈,你什么意思你?怎么平白无故念起诗来了。”
“你们一帮小屁孩子懂个屁。你们知道村头的小河叫什么名字吗?”
“村长不是说了嘛,叫红柳河。他说红柳河就是从他们这边流出去的。”
“那你们知道不知道,红柳河再往北流到哪儿?”
大家伙儿一下都摇起了头。谁知道那些个去。
“我告诉你们吧,红柳河是无定河的支流。咱们被发配到了无定河边。”
大家伙儿都呆住了。可怜无定河边骨……一直都在大家脑海里盘绕。
————
这里的人们种庄稼很有意思,刨个坑,撒上种,数个一二三四五。然后就是回到家里坐等收成。
老天爷要是心情好,春夏来上几场小雨,大家伙儿都能填饱肚子。
要是老爷心情不好,来了一场浇天火的大雨,撒下去的种子全冲了个干净。那么大家伙儿第二年一开春儿,重新撒完种,然后就都走出去要饭。
亦或是老天爷心情糟糕,撒种之后连续几个月不下一滴雨。大家伙儿累成三孙子,要从村头下的河里挑水抗旱。
一桶水,半桶泥,浇到地里化成汽,屁用没用。第二年一开春儿,还是拿根棍儿去要饭。
最乐观的知青,三年后都绝望了。没有一年风调雨顺的。
棒梗要饭的时候,听一道走的老头子说,十年之中必有一年好收成。今年是第九年了,明年一准儿有粮食吃。
棒梗的心瓦凉瓦凉的。
也许棒梗的心感动了老天,没白让他瓦凉,所以接下来的一年,村里人仍然拿着棍儿走出了村,四处去讨口吃的。
……
一起来的十个知青,第一年掉沟里摔死一个,第二年回家探亲跑了一个,第三年又托关系当兵走了一个……
74年的春天,知青住的破窑洞里,就剩下四个混吃等死的男知青。
棒梗闲来无事,坐在窑洞口晒着太阳捉虱子,眼睛里已经没有了神彩。
任何人看到他,都不会把他和知青两个字联系在一起。
这时候村里来了邮递员,一路推着车子来到知青的窑洞前。
“小贾,别逮虱子了,快下来。”经常给知青们送信,邮递员早就认识了这帮知青。
“有我的信?”棒梗的眼里这才有一点儿光。
“是有你的一封挂号信,你过来签收一下。”
棒梗一听有自己的信,一下就来了精神。每次母亲寄信来,一准儿会塞着许多的钱和票。又能偷偷地进县城吃几顿饱饭了。
棒梗撕开信封之后,他没有失望。里面不光有两张信纸,还有二十块钱和一些粮票。
棒梗本想拿上钱直接去城里,后来还是强压着心中的愉悦,展开信看了下去。
刚看完一张信纸,棒梗一点去大吃一顿的想法都没有了。他忍不住趴在地上,冲着四九城磕上几个响头。
听到身后窑洞里有动静,被生活毒打过的棒梗,很快反应过来,把看过的那一张信纸撕得粉碎,然后一点点吃到了肚子里。
“贾梗,我刚才听到有邮递员过来了,是不是有你的信?”屋里走出来一位知青,问着棒梗。
“有,我妈来的信,说我奶奶不行了。我知道回不去,刚才不是冲着家的方向磕了几个头嘛。”棒梗强往外挤眼泪,可惜长年缺水,身上的水好像也快干了似的,一滴眼泪都没挤出来。
“真的?!”
“这不是信嘛,你拿去看吧。”棒梗把剩下来的一张信纸递到了那人手中。
“大家伙快出来,贾梗家里出事了。”那个知青扫了一眼信纸,然后叫着屋里的另两个同伴。
因为常和家里联系,所以易中海、秦淮茹对棒梗的处境很是清楚。
易中海坏心思多,所以他把别人总是往坏里考虑。去信通知棒梗想办法回家接班,怕别人嫉妒使坏,拦着他不让走。于是易中海让秦淮茹多写了一封骗人的信,给棒梗当借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