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新机遇3(2 / 2)
"说真的,"小林压低声音,"你怎么会对区块链这么了解?我记得你是金融专业的吧?"
"兴趣使然吧,"陈欣悦搅动着面前的沙拉,"去年研究生阶段,我就觉得传统金融一定会被技术重构。所以自学了很多编程和区块链知识。"
"佩服佩服,"小林夸张地鼓掌,"难怪Mark这么器重你。对了,下午要不要一起去健身房?听说做投资分析最容易颈椎病。"
陈欣悦看了看时间:"下午要开技术评估会,改天吧。"
下午三点,技术部会议室。
陈欣悦正在和几位技术专家讨论项目的架构设计。虽然她不是程序员,但在复旦读研时积累的技术知识让她能跟上讨论节奏。
"这个跨链方案确实很有创新性,"技术部张总说,"特别是数据验证环节的设计,解决了传统方案的效率问题。你说这是一个开源开发者的作品?"
"是的,"陈欣悦调出李明阳的GitHub页面,"他在区块链社区很有影响力,这个项目已经获得了上千个星标。"
"有意思,"张总点点头,"下周让他来做个技术演示?我很想见见这个年轻人。"
会议结束后,陈欣悦立即给王浩然发了消息,约定了技术评审的具体时间。
傍晚,李明阳收到消息时正在参加另一场面试。
"经验还是不够,"面试官委婉地说,"要不先从初级开发做起?"
离开写字楼,李明阳看着王浩然发来的消息,心情复杂。一边是现实的压力,一边是理想的机会。但至少,他的技术能力终于被人认可了。
夜幕降临,金融中心的灯火依然明亮。
陈欣悦的办公桌前,显示器的光映着她疲惫却专注的脸。作为一个应届生,她知道自已比别人要付出更多努力。但看着项目一步步推进,所有的辛苦似乎都值得。
Mark临走时看到她还在加班:"注意休息,明天还要整理评审材料。"
"马上就好,"她说,"我在看一些区块链项目的案例,想找找类似的估值参考。"
办公室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键盘的敲击声。
周末,李明阳的公寓。
阳光透过窗帘照在散落的技术文档上。为了准备下周的评审,他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墙上贴着几张架构图,密密麻麻的注释显示着反复的思考。
手机响起,是王浩然。
"明阳,我刚和摩根投资部的陈分析师通过电话,"王浩然的声音透着兴奋,"她说技术评审除了架构设计,还要准备一个实际的演示demo。"
李明阳揉了揉太阳穴:"demo我早就准备好了,就是之前在GitHub上的那个原型。"
"那个可能不够,"王浩然说,"金融机构最关心安全性和可扩展性。要不要我让团队帮你?"
"不用,"李明阳打开电脑,"我重新做一个,专门针对金融场景的。"
挂掉电话,他开始编写新的代码。作为一个技术人,他明白这可能是最后的机会。那些被大公司拒绝的经历,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技术本身。
周一清晨,摩根大通大厦。
陈欣悦难得提前一个小时到办公室。周末她把所有相关的项目资料都重新过了一遍,还特别研究了几个成功的区块链投资案例。
"这么早?"Mark提着咖啡走进来,"看来你对明天的技术评审很重视。"
"嗯,"陈欣悦调出一份分析报告,"我周末研究了一下同类项目的估值模型。虽然是新领域,但还是要有可对标的参考数据。"
Mark在她旁边坐下:"说说看。"
"我找了三个已经获得投资的类似项目,"她打开对比表格,"从技术架构、市场定位和团队背景三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性这块,我觉得李明阳的方案有独特优势。"
"很专业的分析,"Mark点点头,"不过投资决策不只看数据,还要看人。你觉得这个技术人才,适合我们的投资标准吗?"
陈欣悦思考片刻:"从技术能力看,他的确出色。但可能缺乏企业级项目经验。不过,在区块链这个新领域,有时候传统标准可能需要调整。"
"说得好,"Mark露出赞许的笑容,"新人有新人的优势,就是敢于打破常规。但记住,打破常规的同时,也要守住原则。"
上午十点,投资部月度会议。
会议室里坐满了各个投资组的负责人,正在讨论一季度的投资策略。轮到数字资产组时,Mark让陈欣悦来介绍区块链艺术品交易项目。
"根据我们的分析,"陈欣悦站在投影前,声音比上周更加沉稳,"这个项目将传统艺术品交易与区块链技术结合,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在以下三个方面..."
她详细讲解了项目的创新点,然后着重分析了市场潜力和风险点。当谈到技术团队时,她特别提到了李明阳的开源贡献。
"问题来了,"一位资深投资总监说,"如何评估一个没有企业背景的技术人才?我们的投资标准一向很严格。"
"这正是我想说的,"陈欣悦切换到下一页,"在区块链领域,开源社区的影响力某种程度上比企业背景更能说明问题。我们分析了李明阳过去三年的代码贡献,发现他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
会议结束后,不少人来和陈欣悦交流。作为应届生,她的专业表现让人印象深刻。
"明天的技术评审,"Mark说,"投资委员会的几位委员也会来。好好把握机会。"
中午,WeWork办公空间。
王浩然的团队正在进行最后的演练。李明阳通过视频连线,展示了新完成的demo。
"太棒了!"产品经理小周忍不住鼓掌,"这个交互设计比原来流畅多了。"
"安全性验证做得很到位,"技术主管说,"特别是多重签名那块,考虑得很周全。"
李明阳的声音从音箱传来:"这些都是根据金融场景的特殊需求设计的。周末我还专门查了一些金融级应用的案例。"
王浩然欣慰地看着屏幕:"明阳,明天好好表现。记住,这不只是一次技术评审,而是你展示价值的机会。"
下午,陈欣悦的办公桌。
她正在和技术部的张总讨论评审细节。作为应届生,她知道自已在技术评估上可能还有不足,所以特别邀请了经验丰富的张总参与。
"我看了那个程序员的GitHub,"张总说,"确实很有实力。特别是他对性能优化的一些思路,很有创新性。"
"是的,"陈欣悦打开笔记本,"我整理了一份他主要项目的技术分析,您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地方..."
傍晚,李明阳收到了正式的评审邀请邮件。
看着邮件上摩根大通的标志,他突然想起自已最初学习编程的时候。那时候他只是单纯地喜欢写代码,没想到现在会站在人生的转折点上。
打开代码编辑器,他开始最后的调试。明天的演示必须完美,不能有任何闪失。
夜深了,金融中心依然灯火通明。
陈欣悦的显示器还亮着,她正在完善评审材料的最后细节。作为主持人,她要确保明天的评审会顺利进行。
Mark临走时看到她还在加班:"这么拼命,值得吗?"
"值得,"她抬起头,眼神坚定,"因为我相信,在数字资产这个领域,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紧密相连的。而找到优秀的技术人才,就是最好的投资。"
Mark笑了:"你让我想起了自已当年。好好休息,明天是个重要的日子。"
看着窗外的夜景,陈欣悦想起了自已刚入职时的忐忑。三个月过去,她从一个职场新人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分析师。而明天的技术评审,将是她最重要的考验。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李明阳还在调试代码,王浩然在完善演讲稿。每个人都在为明天的机会做着准备。
技术评审会后,王浩然用自已在谷歌的积蓄和期权收入,加上几位谷歌前同事的天使投资,创立了W3 Labs。作为一家专注区块链底层架构的创业公司,他们选择扎根陆家嘴,希望离金融机构更近一些。
三年时光,走出了自已的路。
创业第一年,他们采取"技术咨询+产品研发"双线策略。白天为金融机构提供区块链技术咨询服务维持现金流,晚上团队专注产品研发。王浩然的谷歌背景帮他们赢得了第一批咨询合同,虽然规模不大,但足够维持五人团队的运营。
转机出现在第二年初。他们研发的高性能交易架构在业内技术交流会上引起关注。一家中型证券公司给了他们第一个百万级的技术试点项目。紧接着,一家专注于金融科技的VC领投了他们的A轮融资。
团队扩充到15人后,业务开始良性发展。他们先后完成了三家金融机构的技术改造项目,年营收突破千万。王浩然坚持让团队专注于核心技术,不盲目扩张,保持稳健的现金流。
而陈欣悦在摩根大通投资部专注于金融科技领域,经手了多个创新项目。偶尔在业内交流会上,她也关注着W3 Labs的成长。他们的技术方案越来越成熟,客户群也在稳步扩大。
但近期全球经济形势突变,原本计划好的B轮融资受阻。一些已经签约的项目延期,新项目谈判周期被拉长,让现金流承受压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期创业的区块链公司开始裁员或转型。
"现金流周期要拉长到9个月,"财务总监在季度会议上警告,"我们需要为更长的寒冬做准备。"
就在这时,摩根大通投资部开始关注已经有市场验证的科技企业。W3 Labs过去三年的稳健发展和成熟产品进入了他们的视野。作为投资助理的陈欣悦,负责这个项目的尽职调查。
但市场环境的恶化还在继续。头部互联网公司开出高薪招揽技术人才,一些投资机构暗示可以收购W3 Labs的核心团队。王浩然不断接到新加坡、香港的猎头电话,开出的条件足以让人心动。
就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李明阳发现了那个针对科技创业公司的诈骗团伙...
(第三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