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已是强弩之末496(2 / 2)
四位校尉齐声回应:“小将军,请下命令吧!明军将奋战到底,至最后一人。”
“好,不愧是大明的勇士。” 安国勇敬礼,四位校尉也庄重地回礼,随即返回各自部队传达指令。
很快,明军改变了阵型,原本整齐的盾墙变得尖锐如刺刀,直指河岸边吐谷浑的军营。
形势逼迫安国勇不得不做出决定:士兵们因干渴与疲劳已濒临极限,弩箭也所剩无几。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至少也要让敌人付出代价。
经过一天一夜的准备,大战再次爆发。这一次不再是被动防御,而是主动出击。
步兵冲入骑兵之中,尽管骑兵拥有冲击力,但面对坚不可摧的盾墙,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
当第一波攻击被阻挡后,后续的骑兵失去了冲锋的速度,双方陷入了混战。
这场战斗规模庞大,明军一万多人对上吐谷浑两万多兵力。
战场上喊声震天,兵器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
在这样的大混战中,投降成了奢望;唯有生死相搏。
索图原以为凭借人数优势及骑兵力量可以轻易取胜,却忽略了古训:“穷寇勿追,欺敌自损”。
实际上,若他只是施加压力迫使明军撤退而非企图全歼,则可能获得胜利。现在,安国勇等人背水一战,决心与敌同归于尽。
尽管吐谷浑拥有人数上的优势,但其军营多为未经严格训练的民兵,在这种近距离肉搏战中明显处于劣势。
随着时间推移,局势逐渐向有利于明军的方向转变。
从最初的殊死抵抗到后来占据上风,这一切都印证了一句古语:“置之死地而后生”。
即便如此,明军亦付出了惨重代价。
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索图甚至找不到机会撤退。最终,两军纠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战场漩涡。
安国勇心中稍感宽慰,尽管他的部队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但战场的局势已经发生了转变。
现在不仅第三师得以保全,甚至还有机会逆转战局,取得胜利。
这一发现让他精神振奋,他立即下令各营继续进攻,绝不让吐谷浑的骑兵逃走。
因为一旦这些骑手脱离战斗,明军将难以追击。
索图清楚地意识到,在混战中骑兵的优势无法发挥,于是命令部下向外突围,并在外围重新集结。
这样,他们就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是继续作战还是撤退。
毕竟,步兵的速度远不及马匹,而且此时的明军已是强弩之末。
战场上血肉横飞,双方都明白形势的严峻。
安国勇骑在马上,挥舞着长枪冲锋陷阵;而中军则由军师韩占风指挥。
明军攻击敌方的马腿,这样,吐谷浑骑兵就变成了容易对付的步兵。
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粗暴,却十分有效。短时间内,许多吐谷浑骑兵不得不下马作战,这使得明军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