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百官抉择(下)110(2 / 2)

汉。史书记载,当时汉献帝被迫 “禅位” 给曹丕,曹丕方面也进行了多次辞让,假意表示不敢接受皇位,说自己德不配位之类的话语,实际上这更多是一种政治表演,是为了让自己称帝这件事显得更具合法性,仿佛是顺应天命、众望所归,在经过这 “三辞三让” 的程序后,曹丕最终登上皇位,建立了曹魏政权。

到了曹魏后期,司马氏家族逐渐掌握了军政大权,权倾朝野。到司马炎时,他意图取代曹魏建立晋朝。同样,在所谓 “禅让” 过程中,司马炎也对曹丕的后世子孙进行了 “三辞三让”,先是推辞曹魏皇帝的 “禅位” 之意,对外表现出很为难、不敢接受的姿态,然后在群臣的再三劝进下,才接受皇位,完成朝代更替,这同样是出于在政治程序和舆论上营造合理合法形象的目的。

到了当下这个时代,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而程朱理学经历了多年发展更是成为了当下儒家的主流思想,它所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和谦逊、克己等品德,早已深入人心。

而“三辞三让”的行为,恰恰契合了儒家所倡导的这些道德准则。通过反复地推辞谦让,朱棣这样的即将接受皇位之人能够展现出自己谦逊的姿态,表明自己并非贪图权势,而是在众人的推举、上天的眷顾之下,不得已才接受这一重任。这在礼仪层面上,将儒家的道德观念具象化地表现了出来,使得权力交接能够在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框架下进行,从而赢得更多文人士大夫以及普通民众基于文化认同上的认可。

,!

再者,从皇位传承的合法性角度来看,朱棣虽然身为太祖高皇帝的皇子,可毕竟是通过起兵靖难这一类似于造反的途径获得皇位的,总有得位不正之嫌。“三辞三让”这种做法,正好可以向天下人表明新君即位是顺应天意、符合民心的。

在推辞的过程中,就表现出朱棣并非主动谋求皇位,而是在各方的推举之下,顺理成章且得到各方认可后,众望所归之下才不得不接受这一重任,如此一来,便能够巩固新皇统治的正当性根基,让天下臣民更易于接受朱棣这位新的统治者。

同时,朱棣也可借这多次的辞让,暗中观察朝廷内外各方势力以及文武百官的态度,看看究竟谁是真心支持自己登基即位,谁还持有保留意见,又有谁依旧冥顽不灵,忠心于那不知所踪的建文帝朱允炆。

毕竟,在这复杂的局势下,人心难测,他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摸清情况,能为自己日后掌控朝政、坐稳皇位和对官员的任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且,朱棣还记得杨荣当时对自己说过的话,即便自己再心急登基,也要等到拜谒孝陵之后

。所以,在这段时间里,他必须和归顺的文武百官一起,把这出关乎权力交接与正统性的戏,好好地演下去,不容有丝毫差池。这一场“三辞三让”,既是一场礼仪的展示,更是一场政治的博弈,关乎着大明未来的走向与朱棣统治的根基稳固与否。

喜欢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