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丹心一片319(1 / 2)

当丁东方急匆匆赶到风铃渡时,王伟江还在和老人倾心交谈着。丁东方下车后,王伟江才给老人示意要离开,丁东方迎上前后,王伟江示意就在路上边走边谈。”又遇到什么事情了?″王伟江开口就直言相问。

”王市长,我知道你是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市长,你是一心想把渭南市建设发展好,让全市人民都能过上富裕的日子。你让我们每个县成立一个股份制煤炭集团公司,可昨天晚上县委罗加强书记单独和我通了气,市委有人给他传话,让他对这件事关注一下,政府的事情也要征得县委同意后才能实施,否则要县委和他这个县委书记干什么。″丁东方道。

”罗加强能主动找你把这事说开,那说明你俩关系不一般,工作上配合得肯定很默契,否则,他绝不会跟你说这些的,他说的市委领导是孔祥云书记吧。"

”这你都知道啊!王市长,看来你是明察秋毫,那你也肯定知道孔书记和杨书记还是儿女亲家的关系,实际上孔书记给罗加强说就等于是杨书记说的,你说我现在该怎么办?″丁东方有点担心地问。

”丁县长,人们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你我都是公职人员,首先要有公心和良心,无私之心,无私者无畏。成立煤炭集团公司这是政府部门的事,你作为县长理应有权决定,但这件事你要跟罗加强说清楚,政府事你作主,一切责任也由你担着,这就叫敢做敢当,以你俩关系我相信他会理解的。″

”这事我当然可以跟罗加强讲,但是,那不等于得罪孔书记和杨书记了嘛。″

“丁县长,我们做事情应该首先考虑的是这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对国家和人民是否有利,而不是去考虑会得罪谁。如果只想着不得罪人,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因此,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怕得罪人,努力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两人沿着水泥路边走边聊,谈论着乡镇的工农业发展。他们对这个问题充满了热情和兴趣,互相交流着自己的看法和经验。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丁东方说道。他认为农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支柱,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先进种植方法。

王伟江点头表示同意,并补充道:“同时,也要鼓励农民开展多样化经营,发展特色农业,增加收入来源。”他强调了创新和市场导向对于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他们讨论起工业的发展。王伟江建议引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来投资设厂,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要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保障。

两人还谈到了乡村旅游的潜力,认为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消费。这样不仅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提升乡镇的知名度和形象。

他们一边交谈,一边留意着周围的环境。看到农田里的农作物茁壮成长,工厂里机器轰鸣,人们忙碌地工作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喜悦之情。这些都是乡镇发展的见证,也是他们努力奋斗的成果。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继续关注乡镇的工农业发展,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为实现乡镇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乡镇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风铃渡怎么回事,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让群众靠条小木船摆渡出行,怎么就没建座桥让他们方便安全出行呢?″王伟江突然问身边的丁东方。

丁东方小心地观察着四周,确认没有旁人后,才压低声音对王伟江说道:“王市长,这件事说来话长,我心里也觉得很委屈啊!其实早在八年前,风铃渡建桥款就已经批下来了,但那时我还只是个小小的东店乡党委书记。为了早日建成这座桥,我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向县、市领导们反映情况,希望他们能批准拨些款项来修建风铃渡大桥。可惜的是,我人微言轻,说话没什么分量,每次都得不到回应。”他叹了口气,继续说道:“这些年,我一直关注着风铃渡大桥的事情,看到它始终未能动工,心里真不是滋味儿。”说着,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无奈和苦涩。

”后来,有天突然接到县里通知,说省人大孙副主任要来我们乡调研乡村道路建设情况,我就动了心思,连夜叫人去风铃渡让村民签字,有一千多人在长长的白纸上面签了字。我心想,既然你是省人大副主任下来调研乡村道路建设情况,那风铃渡急需建座桥也应该在他调研范畴,到时让他到实地看看,万一他能起悲悯之心,回省里后帮风铃渡说说话,引起相关部门重视,搞不好钱就真能给批下来。第二天下午接到县里通知,说孙主任已在来乡里的路上,我立马叫两个村民把那一千多人签名准备好,等孙主任一下车就把那签名纸展开让孙主任看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孙主任在市、县领导陪同下来到乡政府刚下车,那两个村民就来到前把那签名”状"展开,果然引起了孙主任重视,”你俩手里拿着这么多人签名愿望是什么呀,市、县陪同领导一看想上前阻止,但被孙主任制止了。我们听说今天有省里大领导来,我们来想请省领导到风铃渡看看,我们三个村几千人出行有多难,至今还靠小木船摆渡出行,手拿签名状的村民说。孙主任一听立马转身上车,并对陪同市、县领导说,现在就去看看。″

”来到风铃渡,孙主任站在溪边,望着那只小木船载着几个村民正向对岸划去,他问对岸居住有多少人,我上前回答,居住四千三百二十人,有三个村委会。他又问这河有多宽,若建座桥需要多少钱?我说河宽六十五米,建桥经费大约在一千九百万。他感慨道,几千人住在里边仅靠这样的小木船摆渡出行真的是太难了,早该建座桥了,为什么拖到现在没建?陪同的市县领导只好说财政太紧张,实在挤不出钱来建桥。他不同意市、县领导的观点,财政紧张是现实,但不是理由,办事总有缓急吧,如那些办公大楼能不能缓缓再建呀,先把这座桥建好,人民群众最怕的就是当官的光说不做,说得市、县领导无言以对。″ ”他回省里后,在他的呼吁下还真把经费解决了,当两千万拨到县里时在我们乡里不知道的情况下,当时担任渭南市市长的杨尚兵竟授意县里从那两千万建桥款里拿出一千二百万给鲁营乡建所小学,而鲁营乡就是他的出生地。二千万建桥款被支走了一千二百万,还剩八百万哪还够建桥的,当时的县长孔祥云也发扬了为家乡做好事的风格,把剩下的八百万给了他的家乡南岭镇建座桥。这件事我是事后才知道的,而风铃渡四千多人至今没有一个人知道,我知道后连讲都不敢讲,木已成舟,风铃渡几千人要是知道了把他们的建桥款挪着它用了,他们气愤得能把县政府砸了。″丁东方说出了原委。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