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0章 1078.线下体验店1111(1 / 2)
中国民用无人机潜入日本最先进导弹驱逐舰,1600万人在线观看海军史上最严重泄密。
最早的权威报道来自路透社。甚至都没有等到第二天,直播因技术原因中断后不到十分钟,路透社就将这篇新闻,推送给了它的全球电子订阅用户。
与此同时,大量高度涉密的高清图像资料,也在互联网上毫无顾忌地疯狂传播;结合大量直播片段,迅速攻占了各大社交传媒平台的话题榜。
国内各大社交平台与跳蚤市场上,已经有人明码标价求购这场直播的完整录像了。最高报价一度达到三万元。
但事情并没有到此为止。
就在路透社推送新闻约一个小时后,下班回家的日本防长,被记者的长枪短炮堵在自家门口时,却还一脸懵逼,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直到有记者将路透社的新闻递给他,他才知道发生了这档子事。
日本防长承诺将对此事进行核实与调查,第一时间做出通报,然后他就回家了……回家了……回家了……
他没有直接上车返回办公驻地,也没有即刻通知各部门召开紧急会议,更没有当即安排人进行紧急调查。
他只是打了个官腔,就回家了。
这条新闻与海军泄密新闻一起,登上了当晚与次日日本各大媒体的头条。
智翱科技也出了一些状况:他们发现,提前将公司的固话联系方式放到官网上,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所有人都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参加今晚的庆功宴了,负责网站管理的程序员不得不先加个小班,把官网上的电话号码换成电子邮箱,再打车和大部队汇合。
乔木也承认,这场“预热”实在太成功了,他甚至觉得成功过头了,自己都有些担心会不会惹什么意料不到的麻烦。
毕竟政治这个东西,他是真的不懂,两辈子都没接触过。
不过还在去饭店的路上,他就接到了其他几位董事的电话祝贺,就连孔敬东都亲自致电了。
显然,所有人都被这场成功的首秀惊动、惊艳了。
乔木就这个问题咨询了李春霞和孔敬东,两人都没法给他明确的答复,只能告诉他自己看不出有什么额外的政治风险与错误。
这多少也是个安慰,却也注定了接下来几天他还得继续提心吊胆。
一来就是担心这场过火的首秀会不会引发上面某位领导、某个部门的某种顾虑;
二来这只是预热、首秀,正儿八经的产品发布会还没开呢;
三来就是销量,叫好不叫座这种事情太常见了。以智翱·影像大师的成本和定价,不叫座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但是一点儿都卖不动,还是多多少少能卖出去点儿,还是有区别的。
接下来几天,整个智翱上下,围绕着新品发布,忙得脚不着地。
其中的工作不止是发布会,还包括各销售渠道的客服培训、与物流公司的对接、对APP的紧急压力测试、与服务器商的协调沟通等等。
更不用说应付那些电话打不通邮件没人回,干脆一张机票堵到公司门口的媒体记者和商品代理了。
有记者见公司里所有人确实忙得脚不着地,实在没时间接受采访,干脆就提出给他几个发布会邀请名额。
是几个,不是一个。当然都是拿来送人情的,也有人情已经找上门点名道姓就要邀请函的。
商务那边,柳婷也确实还没拿出最终版的发布会嘉宾名单。
之前给几乎所有全国性主流媒体、产业上下游大厂同行、网上知名3C产品主播发出了邀请。但响应者寥寥无几。
绝大多数同行啥都没问,就直接婉拒了。
这也可以理解,消费级无人机产业链太成熟了,整个市场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红海化,每天都会挤进来一大群产业投机者。
像智翱这种没有产业大厂履历、没有PE\/VC投资背景、更没有名校校友会或业界大牛导师站台的,根本没人会拿他当个正经玩意儿。
而那些主流媒体记者与自媒体网红,在问清楚只报销路费食宿,没有额外的车马费、润笔费、宣传费,甚至连额外的娱乐活动都没有,就纷纷拒绝了。
甚至还有人直接在电话里训斥智翱“不懂规矩”“目中无人”。
柳婷确实安排了这笔费用,很足,但被乔木否决了。他直接要求交通费都只能实报,多了一分都不给,不惯着有些人的臭毛病。
这场首秀之后,智翱上下不仅没松一口气,反而更忙了,却也更快乐、更踏实了。
毕竟之前的忙,是没有底气的忙,现在则不一样了,他们得到了远超想象的正反馈,整个公司都愈发自信起来,甚至都开始向乔木施压了。
乔木之前定的基调是,只要能够制造舆论爆炸,这款产品就算成功了,卖多卖少都无所谓。
所以智翱在市场开辟方面几乎没做任何工作,除了搭建了官网与APP商城,在淘宝、易买和抖咖上开了官方店铺之外,就什么都没了。
智翱·影像大师的定价中,压根就没给各级代理商、经销商留出利润空间,更别说考虑线下经营成本了。
这就意味着,从一开始,智翱·影像大师,就只打算做线上官方直售。
现在,信心膨胀的智翱人,开始“造反”了。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乔木之前的既定目标,要求将目标修改得更有野心一些。
所谓的野心,自然就是销量预期。
而要做到这一点,他们就必须即刻、立刻、马上开始架构各级别的销售渠道。
市场营销部甚至还主动拿出了一份他们之前做到一半就被喊停的方案。
乔木认真看了那半份还很粗陋的方案,又认真考虑了片刻后,最终还是拒绝了这个提议。
他不是不想多赚钱多回本,而是这个计划与智翱的战略规划相悖。
智翱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和其他企业杀得头破血流,那有什么意思?又能有什么价值?
既然他不打算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深耕,那构建一套遍布全国甚至全球的消费级无人机销售渠道,就毫无意义。
而且这种遍及全球的2C销售渠道,注定庞大而臃肿,天然就会吞噬掉企业大量宝贵的管理资源与战略精力。
例如你麾下有十个爱因斯坦,你只要管好这十个爱因斯坦,就能创造惊人的科技财富。
但现在,你为了给爱因斯坦们提供舒适的环境,让他们全身心创造更高的价值,就给他们每人雇了十个保姆。
你要管理的人,一下子就从十个变成了110个。
就算你给100个保姆分成十队,你也需要同时管理十个爱因斯坦和十个保姆队长。
你受不了了,又任命了一个保姆总监去管理十个保姆队长。
一个月后你发现爱因斯坦们怨声载道,因为他们指挥不动保姆们。
保姆只听从保姆队长的命令,保姆队长只服从保姆总监的安排,他们根本不care爱因斯坦们的诉求。
你又拆掉保姆部的金字塔结构,让他们直接接受爱因斯坦们的管理。
半个月后,爱因斯坦们崩溃了:他们只想做实验,并不想管那十个保姆的破事儿。这十个保姆不仅没为了他们提供便利,反而分散了他们的精力。
于是你只好开掉这一百个保姆,公司重新变成了你管着十个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们想要服务,怎么办?给他们加薪,让他们自己去买;或者你出面为他们集中采购相关服务。
这就是企业【管理成本】的具体表现。
别说全球了,只是一个遍布全国的2C销售体系,无论线上还是线下,乔木光是想想就会感到头大。
所以经过考虑,他虽然十分感动,但还是拒绝了员工们主动给加担子加绩效的牛马请求。
这一次员工们突如其来的上进,反而让乔木看到了公司新的问题:智翱的高管层,眼界都过于狭隘了。说着说的好听点,就是专注点都过于单一了。
全才与专才之争是个永远不会有结论的话题,现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才也不可能有定论。
但有一点是很明确的:人所处的位置越高,就越需要“全”而胜过“专”。
因为级别越高的管理者,越不需要去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们要做的是全盘决策。
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决策者的判断,决策者的判断又高度依赖自身的眼界,眼界就来自于方方面面日积月累的知识与信息储备。
现代大企业的内部架构早就不是简单的树杈状或金字塔状了,企业管理人员也早就不是个人负责单一业务板块的模式了。
“复合型人才”并不是一个虚词,过去二三十年里,企业高管越来越需要身兼数职,而且是横跨多个领域、甚至毫无关联的职务。
这种趋势甚至在逐渐向企业中层渗透。
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人员,绝不能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其他部门的工作不闻不问、漠不关心。
相反,一个合格的企业管理者,必须时刻主动走出舒适圈,主动去接触、学习、尝试其他领域的业务工作,才能积累经验、开拓视野。
就像乔木要求他的所有管理者,都必须深度参与到CD1项目中,主动了解、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逻辑与流程那样。
这项时日尚短、只持续了一个项目的制度,暂时还没有带来什么质的变化。
所以通过这场会议,他发现智翱的管理层,除了自己与归业鸣,其他人的专业性,都仅限于他们的职权范围内。
例如徐学民很懂研发与设计,甚至也懂点产品,但对营销一窍不通,对成本与质控也只是知道些皮毛。
阎志强抓生产抓品控抓仓储都很有一手,但离开他的车间就直接睁眼瞎了。
CD1的整个设计与研发周期内,他几乎没提出过一条有效的建议,徐学民不得不专门新增了个正式对接,他和他手下的生产工程师才一股脑提出一大堆疑问与要求。
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类似的问题,其他供应商反而早在设计进行期,就基本完成与徐学民的沟通了。
这就是一种非常非常落后的产品流程思路。
其他人就更不必说了,太原这旮旯做职能工作的,没一个能打的。但凡能打的,早就被挖去东部大厂了,谁在这小山沟里混?
其实乔木发现,就连归业鸣也存在类似的问题,但架不住这位真特娘地是个人才,进步神速,甚至比他都快。
这位也是军工口的,之前在老厂就负责供应链,三十出头年纪轻轻做到了行业天花板,不想熬资历就趁机跳出来了。
现在河鲜入大海,是真的开了眼,与那些市场化厮杀出来的供应链对接时,归业鸣自身也在迅速地学习、成长。
乔木甚至觉得对方的成长速度都远在自己之上。
相比自己的种种手段与特殊,平心而论,那位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
短短几个月,智翱这些高层管理者的能力,就已经有些跟不上乔木的需求了。他当然不可能因此就找人把这些元老全都替换掉,他没那么疯,也没那么冷血。
但这次会议和议题,以及这些高管对这个议题表现出的迟钝,都提醒了他。
智翱需要更多具有更高站位、更宽阔视野的人才了。
他不能等到问题积累到爆发阶段再去招人、弥补,现在就该未雨绸缪了。
不过这个让他颇为感动的牛马请求,其实也启发了他。
他略加考虑之后,就决定虽然不建设什么销售渠道,更不打算像手机厂商那样搞什么线下直营店,但他要搞线下体验店!
一款昂贵的电子产品,指望消费者看个宣传片看个直播就直接下单,是很不负责任的。
那样的消费者也是不理性、心智不成熟的,商业上来讲,都属于“非优质用户”。就是卖出去了,售后也注定全是事儿。
想要让一个消费者不那么侥幸心理、小心翼翼甚至胆战心惊,而是完全心满意足的下单,就只有一个方法:充分的体验与良好的感受。
智翱·影像大师的售价注定会让无数消费者发出哀嚎。这个价位,虽然完全是成本过高导致的,但消费者不管你那些。
你成本再高跟我有个毛关系?我要的不是高成本,不是堆料,是多维度高分的使用体验。
线下体验店,就相当有必要了。
乔木迅速与高管团队,尤其前几个月还算清闲,这些天已经要忙疯了的柳婷做了个简单的碰头。
柳婷直接建议他在首都或上海或深圳找个专业的门店经营平台进行全权委托。因为市场营销部自她往下,谁都不可能专门出个长差去做这事;现在招人也来不及了。
乔木却想的更简单:第一家体验店,直接就近开在太原当地!
“太原有几个人会买影像大师?”
面对柳婷愕然的质问,乔木的反问也很有说服力:“愿意买影像大师的人,有几个做不到抽空来一趟太原?”
“……”柳婷哑然。
但无人机的线下体验店不是那么好开的,首当其冲的就是选址问题。
同为3C产品,这东西和手机、平板、小家电甚至私家轿车都不一样。
它没法开在商场里,更没法开在大马路上。
因为消费者要体验,他们要亲手飞无人机。这个过程是不可控的,你永远不知道哪个消费者能干出什么奇葩事儿来,无人机的智能避障也不知道。
所以无人机的线下体验店,必须要远离高楼大厦、远离人口密集区、远离一切低空禁飞区。
却又得交通便捷,平整的硬化路面就不说了,光有公交车还不行,最起码得让人能够很方便地出了店就打到车。还得有足够的停车场。
在超一线大城市,这二者也许可以做到。
在太原这个二线垫底城市,这二者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排斥的……
乔木前世没在太原待过,今生也只在住处附近游荡过,对太原实在说不上了解。看着市场部人员崩溃抓狂的模样,他也实在不好意思再给他们加活儿了,干脆只好自己硬逛。
这几天晚上下班后,他回首都吃了饭,就带着观月回太原压马路“消食”。
当然具体是他消食还是车消油,那就不好说了。
两人基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离开了这座城市,现在反而要来逛夜景了。一开始还兴致盎然,但很快就腻了。
太原的夜景……没啥看头。
两天后,乔木就把这个任务委托给了观月,让她没事儿的时候好好逛一逛太原,帮自己选几个合适的开店位置。
观月很上心,毕竟她现在也是智翱的股东之一了。
没几天,她就拿出了一份在乔木看来粗浅简陋却非常用心的选址方案。
方案图文并茂,从多个角度对乔木提过的诉求进行分析与论证,观月甚至还去有关部门要来了不少数据。
这些数据不属于政务公开范畴,本来是不会给她的。不直接轰她走,已经是被人均摄像头时代教做人了。
但她一说自己只芸木股份的员工,来做商业调查,那些基层部门的头头,立刻就大开绿灯了。
不过乔木一眼就能看出来,很多分析论证都是错的,更多还是由果索因,先射箭再画靶。这也没办法,毕竟人家不是专业的。 而且归因这一步,在信息服务中永远都是最难的。再专业的人士都免不了先射箭再画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