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3 章63(2 / 2)
李卑枝的分析到这个地步,叫沈季中退无可退。
他沈默半晌,棋子在手中摩挲。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沈季中仍没有答覆。
“扣扣——”
敲门声响起,沈知念推门而入。
她察觉到气氛的微妙,不露痕迹地挑了挑眉,却未说话。
将茶水先端给李卑枝,再是沈季中。
这里的事,她不好多加干预,故而送完茶水,便静悄悄退出屋中。
窗格微开,竹色青青。
李卑枝知道太傅仍在犹豫,她看着窗外挺拔的竹身,面上看不出半分焦灼。
“我答应你。”
不知过了多久,茶水上的热气逐渐消散,沈季中终於给出确定答覆。
沈季中身为朝廷太傅,清流之首。他说话做事都需谨慎,要不偏不倚不站队。
李卑枝让他向陛下点明赵生包藏祸心,这件事说来简单,可皇帝之心向来难测,朝廷局势更有千变万化。
稍不注意,万劫不覆。
所以沈季中必须得考虑万全。
李卑枝得到沈季中确定的答覆,放下心来,她起身朝着沈季中再次行礼,语气不卑不亢:“多谢太傅相助。”
沈季中受了这一礼,却没受李卑枝的话:“并非相助。是身为朝廷命官本该做的事,我们身居高位,却是不食肉糜,难懂人间疾苦。若非你今日拜访,恐怕……”
话未尽,他叹息:“实在有愧陛下赞誉,百姓敬仰。”
·
凡是做事,只要不到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昨日还是李卑枝身处险境,今日此事翻盘。
李贵妃与宫外男人偷情一事被澄清,乃是受人陷害。陷害她的,正是后宫中另一位昭仪,民间对此多有议论,更有甚者直言,皇家后院比话本还精彩。
与此同时,李秋平成功面圣,将南几城中情况悉数道来,还呈上铁证。
皇帝大怒,派人捉拿方辽回京。
因在这之前方辽原配夫人柳蓉同方辽已然和离,方辽之事并未太多波及柳蓉。
李卑枝再次被传到皇宫中,皇帝问她为何知情不报,李卑枝装作茫然无知:“陛下所言为何?”
“你既为采诗官,为何对当地情况半分不言?”
皇帝这是寻人撒气。
李卑枝垂眸,她跪在地上,道:“陛下明鉴,臣虽为采诗官,却也仅仅只是采诗官。臣人微言轻,虽知当地百姓疾苦,却因无权无势,难以有更多探寻。”
“臣虽听闻许多疾苦之诗,可那些诗句,若无证实,陛下届时是否会治臣构陷之罪?”
她低眉顺眼,将姿态放低。
青衣勾勒出清薄的肩膀,“既无证据,就无搜寻,被地方官员糊弄过去后,百姓生活依旧疾苦,臣的性命亦难担保。”
“臣不惧死,只是臣恐之后,再无采诗官,再无人听百姓之言。”
这番话刺耳又大胆,却又真情实意。
皇帝本是满怀怒气,一时间难以接受李卑枝的说辞,不禁勃然大怒:“你的意思是没有你,天下百姓都得蒙冤受罪不成?!”
李卑枝擡起脸,露出那双漆黑平静的水润眸子,大胆直视皇帝:“臣绝非此意。”
她面上平静,脊背却已生凉汗。
李卑枝对皇帝不了解。
或者说天底下没几个人能了解皇帝。
皇帝代表着权利,没有人能够对权利指手画脚,议论纷纷。
所以李卑枝对上皇帝时,总会十分不确定。
她此番就是在试探。
试探皇帝在盛怒的情况下能有几分理智,试探皇帝是否真的真的知人善用,是为明君。
她看着皇帝,眼中是恰到好处的尊敬。
皇帝被李卑枝这样盯着,话到嘴边又被吞回去,怒火也渐渐平息。
意识到自己失态,皇帝干咳几声,并未让李卑枝起身。
李卑枝看出皇帝的退让,她趁机说出心中的话:“陛下,臣认为采诗官是您的眼。您忙於朝政,民间许多事难以兼顾,地方部分官员腐败无能,欺君罔上,您也难知晓。”
“采诗官分布各地,采诗成册,上呈於您,您自可透过诗册窥见大景山河万里,亦能见民情明俗,更可知各地良法酷吏。”
“臣一人之力难为,唯有将采诗官正式纳入监察机构,或独立为一部门,方可提现采诗真正作用。”
“就如南几之事,臣一人也许会惧,陛下可能会疑,可若是其他采诗之官亦有所反应,又当另提别论。”
她言之凿凿,却未步步紧逼。
话至最后,李卑枝又是俯首一拜:“望陛下考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