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出钢210(2 / 2)
李安头也不回:“我在看这块炼出的是不是钢。”
嬴政也凑上前,好奇看了一眼,没看出什么来:“如何判断?”
李安直起身:“看断口处,铁的断口白亮,不易看到结晶颗粒;而要是钢的话,断口呈银白色,能清晰看到均匀的结晶颗粒。”
嬴政问道:“那这块是?”
“是钢!”李安十分笃定。
他将铁片用夹子拾起,被他一锤子砸断的铁片断面处稍有弯曲,从塑性来看,甚至应该是块中碳钢。
嬴政十分惊喜,高兴道:“赏!炼出这块钢的是谁?朕重重有赏!”
“禀…陛,陛下,是小人!”
一旁的工匠激动出声,他怎么也没想到还有这种发展。
旁观的工匠纷纷对他报以羡慕的目光,感叹他走了好运。
李安倒不觉得有什么惊喜,炒钢法确实有几率直接炼出钢来,但这种事儿纯粹看脸,技术好运气好出钢率就好,但大概率炒出的还是熟铁。个例不能通用。
不过这块炼出的钢确实有不少纪念意义,李安大致估摸了一下分量,说道:“这块钢陛下可以让人打造一柄钢剑,其锋利程度必然非凡。”
“好!”嬴政高兴道:“那就让最好的工匠将其打造为一柄剑,朕可赐其名为…藏锋!”
藏锋露笔,金钩为画。
藏锋并非无锋,而是君子藏器、外柔内刚。
正所谓藏者必深,深即厚而不薄;藏者含和,含和而不逾中庸之道也。
这两个字正符合如今嬴政心中所想,他心有锋芒志向远大,只是如今时机还不成熟,就算得到天下最锋利的兵刃也只能暂时用作收藏,待哪一日藏锋出鞘,天下必然为之而寒!
李安不清楚嬴政怎么想的,知道了估计也只会说一句中二,他心中吐槽嬴政是个取名废,明明是最锋利的刀剑,非得取个藏锋,锋都藏完了,那还不如给你打根棒子。
钢块被人取了下去小心保管,嬴政朝李安问道:“已经炼出了钢,这算成功了吗?”
“别急。”李安说道:“还没完,用炒钢法出钢的效率太低,也不怎么稳定,后续还得再经过一道工序,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稳定钢材。”
“需要什么?”嬴政问道。
“不需要别的,都准备好了。”
李安招呼着工匠们又搬来一座炉子,这座炉子相比高炉可要小的多。
“这又是什么?”
“方炉…你也可以叫它坩埚。”
李安解释一句,就低下身开始捣鼓起来。
炒钢法直接炒出钢材的几率太低了,在这之上还得用灌钢法进一步提高成品率。
灌钢法自宋以后大致有三种不同的工艺类型,第一种为生铁陷入法;第二种为生铁覆盖法;第三种为生铁浇淋法。
其中第三种生铁浇淋法所制成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苏钢。
可惜第一种和第三种工艺李安都不怎么了解,他只对第二种生铁覆盖法知悉那么些皮毛,还是他在翻闲书时看到的。
《天工开物》中就记载了这一方法:“凡钢铁炼法,用熟铁打成薄片,如指头阔,长寸半许,以铁片束包尖……洪炉鼓鞴,火力到时,生钢先化,渗淋熟铁之中,两情投合。取出加锤,再炼再锤,不一而足。俗名团钢,亦曰灌钢者是也。”
李安将提前准备好的生铁让工匠把其锤得包裹住刚用炒钢法新鲜出炉的熟铁或劣钢,接着放置在坩埚内,送进方炉里加热。
嬴政没看明白,不解道:“这样就能炼出钢来吗?”
炼制熟铁的成功带给了李安很大的信心,他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吧,这法子肯定能行!”
然后李安就被打脸了。
坩埚出炉,特意以石英和着黏土制成的坩埚竟然没能耐得住高温熔化了!
而坩埚中包着熟铁的生铁也只是融为一团,并没有融化成钢水。
不消李安解释,嬴政都看得出来这是失败了。
李安摸索下巴,皱眉沉思:“是炉温过高导致坩埚融化了吗?那也不对啊,真要有那么高的炉温不可能连两团铁都没炼化。”
“那就是坩埚的耐热性还不够?”
李安想了半天,想到后世常用的石墨坩埚,那玩意儿耐热度非常高,而且传热性能强,化学性能稳定,或许能符合自己的要求。
刚好他在始皇帝的收藏库房里有石墨,也不知道哪个官员献上来的。
他当即说道:“我需要一种材料叫石墨,麻烦陛下让人送…算了,我自己跑一趟吧。”
李安担心石墨古今称呼不同,别人认不出是啥来,亲自跑了一趟始皇帝的宝库,将石墨拿出来。
让工匠新造了一个石墨坩埚,李安在将要第二次炼钢的时候突然一拍脑袋,让人去拿一些石灰石和“璆琳”来。
所谓“璆琳”就是玻璃,出自《尚书》属于玻璃美称。
中国玻璃出现得十分早,商周时期就诞生的釉砂便是古代玻璃的前身。
其原料和外观都与玻璃相似,是以石英砂细粉为原料加上黏合剂和助熔剂塑成珠状或管状后烧结而成。
李安突然让人拿来玻璃,不是想给自己打造首饰,而是想起还有助熔剂这么个玩意儿存在。
“当初的知识真是全还给化学老师了。”
他自嘲一笑,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可他身处大秦,这些知识可没地方再去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