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礼物219(1 / 2)

“父上在这方面倒是一点也没变。”

扶苏苦笑一声,听到始皇帝想将嬴阴嫚嫁给李安的消息毫不意外,始皇帝为了笼络人才,确实是什么事儿都干得出来。

“看来这个李安真的有某些过人之处,否则父上不会答应把小妹嫁给他…将军可知道那李安年岁多大?”

虽然他的意见并不重要,但对于这桩婚事扶苏并不反对,从书信中他也读得出来小妹喜欢那个救她的李安。

李安与李斯有亲戚关系,也勉强算得上门当户对,就是他想起自己太多妹妹嫁到李家,今后说不定会惹出些麻烦。

“这个却是不知,不过应该年龄不大。”蒙恬摇了摇头,地处边塞,他得知消息的来源滞后性十分严重,除非紧急公文,否则咸阳的一般消息晚上三四个月才得知也是寻常。

换做中下层军官甚至是底层士卒,家书往往半年乃至一年能收到一次便不错了,邮政系统太过粗陋,稍微出些意外传达的信息便会无限延后。

边塞已经算是一个封闭的小型社会。

“小妹能嫁出去也好,至少不必忧虑国事,可我的弟弟们……”

扶苏忧心忡忡,一开始他受到淳于越等人的影响,政治立场上同样主张分封制,这其中或许也有一直得不到始皇帝册封,抱有某种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他想的是既然父上不喜欢自己,那自己不如主动放弃太子之位,转而出去分封当个诸侯王算了。

然而自从来到上郡,边地贫瘠乏味,这大半年来枯燥的军旅生涯让他拥有了足够的时间思考,不光是思考父上从前做出的决定与行为,更是审视自己过去的思想和行径。

其中在仔细钻研过始皇帝颁布的郡国制后,他隐隐察觉到自己的父上并不想天下重回前周之景,或者说,嬴政心里装的东西太大,他不甘心只是成为周天子。

仔细查看两个已封国的地图,再看看封国附近的郡,就能发现这些郡恰恰掐断了封国之间的联系,且处于易守难攻的要道之上。

要说嬴政没些想法,怎么会这么划定国土?

扶苏看穿了始皇帝的想法,他说不清自己是不是赞成这么做,只不过他看出自己的父上埋下了一颗种子,当它今后破土而出时,将会给大秦带来无尽的麻烦。

蒙恬听着他的感叹,还以为他又在想太子之事,好言劝慰道:“公子不必忧虑,自古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公子为陛下嫡长子,太子之位必定是公子的。”

扶苏的思绪被打断,听了这话苦笑一声,仰头望天:“常人行事自是如此,可父上又岂是常人可比?他心里想些什么,我从没猜到过。”

他话中不免有些埋怨的意味。

“陛下神人之姿,自不是我等可以揣测。不过依本将之见,陛下心中还是关爱信任公子的。若非如此,陛下又怎敢让公子来上郡到我军中监军?”

蒙恬打趣的话说了一半,剩下的扶苏当然知晓是什么意思。在咸阳时蒙恬就与扶苏走得很近,而今蒙恬在外掌控三十万大军,再联合他这个始皇嫡长子,分分钟就可以起兵造反。

虽然这两人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都犯不上造反,但有些时候统治者看的不是你会不会,而是你能不能。

就像陈友谅杀赵普胜,朱元璋杀邵荣。

在蒙恬看来,始皇帝的这个任命几乎是坐实了扶苏的身份,否则若是始皇帝真厌恶扶苏,有一百种办法废了后者也无人敢言。

蒙恬说的道理扶苏自然明白,但他受到从前经历影响太深,在他的印象中嬴政永远是在否定自己,久而久之扶苏在嬴政面前少有能抬头的时刻,这或许也为他后来自杀埋下伏笔。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或许如此,不过我也得感激父上让我来此,许多从前未曾想明白的问题,来了之后都有了答案。”

扶苏感叹一声,没有否认蒙恬的话。

蒙恬见他想开了,上前拍拍他的肩膀,就要揽着他走下城墙。

噔噔噔!

楼梯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身穿胄甲的老将攀上城墙,手里拿着一份封泥完整的纸质信笺。

“蒙将军,你帐中不见人影,可让老朽好找。”

蒙恬连忙下楼搀扶,他在这位老将面前可不敢摆谱。

杨端和,即杨翁子,这位老将是昭襄王时期的人物,历经百战,军中威望颇高,资历也是老得吓人。

邯郸便是他打下来的,直接促成了赵国的灭亡。

别说蒙恬,就算他爹蒙武来了在这位面前也不敢大声说话。

“杨公有何事?派人传召一句便是,何必亲自来找在下?”

北方蒙恬虽为三十万大军主帅,但许多事他都得与杨端和商量着来,刚开始他还不服气,但长久的相处下来,蒙恬在杨端和身上学到很多,不得承认姜还是老的辣。

杨端和撇开他虚扶的手,须发洁白的脸上笑道:“行了,我还没老得走不动道。”

他将手里的信封递了过去:“咸阳来信,是陛下派人送来。”

“这是…信?”

蒙恬诧异接过信封,麻纸的工艺已经在民间传播开来,少府那边“招标”拖了许久,将想开办造纸坊的商贾们卡在这个流程上卡了将近两个月,直到参与“竞标”的商贾都走得差不多了才放行,最终“中标”的不出所料的在咸阳,栎阳与蓝田三县的商贾中诞生。

在清廉的政体也会有贪污腐败和以权谋私,哪怕像朱元璋那样让官员带着镣铐上班,该有人贪污谋私还是禁绝不了。

更别提大秦还未完全脱离“世官制”的体系当中,面对造纸这么大块蛋糕,有些人眼红想伸手也在情理之中。

这种小事甚至难以传到嬴政耳朵里,自会有人帮忙遮掩。

总之,在年后的几个月内,民间的造纸工坊也陆陆续续开办,由朝廷派人指导技术,与商人合办,所得利润按原先商量的来。

这种模式自然不可能持续多久,人多了,技术泄露的风险就大了,在利益的驱动下肯定有商人会开办“小作坊”盗版麻纸。

随着麻纸的普及,纸价必然下降,光是与朝廷合办,大头的利润就得分给朝廷与皇帝,以逐利为本性的商贾怎么可能干这种买卖?哪怕一开始朝廷会因为始皇帝的原因和自身的利益大力打击这些小作坊,但干得人一多,市场规模形成,最后大概率是抓大放小,慢慢就这么算了。

这也符合嬴政的想法,因为他把造纸术拿出来本来就是要传播出去的。 话题扯远了,转回现在。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