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论功行赏151(2 / 2)

诸如开府仪同三司之类的各种顶级官员的荣誉直接拉满。

对此,群臣自然屁都不敢放一个。

如今的局面,甚至整个天下,都是沧溟圣王帮女帝夺回来的,女帝现在的权威,几乎都是来自于圣王。

他的功劳无人能比,就算给他再高的荣誉,他也当得起。

更何况若是圣王当真谋反,谁人能拦?

除了陆晨以外,谁又敢拦?

真当那能够与巅峰时期的大夏正面抗衡的圣人之力是摆设吗?

法理上拦不住,实力上,更是毫无胜算。

这时候站出来反对,就是纯粹的找死了,因此自然无人敢发声。

在圣王领旨谢恩后,就轮到了顾思妙这个首功之臣。

荒州之事,几乎是顾思妙靠着自己的谋略完成的。

诛杀妖后及其党羽的泼天之功,只要她想,她就算独吞都没问题,更何况她还有为朝廷戊守边塞,主动出击深入敌塞,歼灭数以十万计的异族,为西北边境赢得至少二十年和平的赫赫战功。

要不是她把诛杀妖后的功劳分了一半给陆晨,就算当场封为一品国公都不是问题。

直接就能甩她老爹定远侯顾彦明几十条街。

然而功劳分出去了就是分出去了。

因此最后对她的封赏,停留在了江陵郡公,食邑三千户。

当然,这也不算亏待了她。

毕竟江陵是个大郡,人口逾百万,而且远离京师,还没有亲王之类的一品宗室掣肘,国公已是那里的最高爵位,无人能比。

只要就封,她就是江陵最尊贵的存在,无人敢惹。

对此,顾思妙只是神色淡然地领旨谢恩,并没有多说什么。

最后轮到陆晨。

一番冗长而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后,那太监终于说到了重点:

“着...工科给事中陆晨升任工部右侍郎,加封兴平县公,食邑八百户......”

此话一出,举朝皆静。

加封县公在所有人预料之内,但是...兴平县...

那他娘的不是离京城最近的县城之一吗?

而且还是交通要道!

当然,天子脚下的土地并非不能封赏,但那可都是对朝廷贡献极大的功臣的封地啊...那陆晨唇齿一碰,就给捞了个顺天府上等县的县公?

这他娘的到底是陆晨走了狗屎运还是陛下太过偏爱了?

兴平县县公,虽然比不得顾思妙的江陵郡公,但是在某些特殊意义上,却不一定。

这封爵可不是仅仅看爵位品级的。

而且这厮从一个从七品的工科给事中一步登天,直接当上正三品的工部右侍郎,这他娘的是不是太夸张了一点?

虽说给事中位卑而权重,是极其特殊的官职,大夏近千年来,也不是没有过从给事中直接升到正二品、正三品高官的例子。

甚至还有直接入阁的。

但有先例在是一回事,能不能套用却是另一回事。

能够直接跨越如此多品级直升高位者,无不是在朝野上下有着巨大名望,而且在担任给事中期间有过出色的成绩的大贤。

他陆晨为朝廷做了什么?

的确,他当初冒天下之大不韪,毫不惜身地站出来力挺女帝,极尽忠义之事。

但那毕竟不是政绩。

之后前往禹、隋两州,协助萧韵治水,如今水患平息,萧韵返朝,在这件事上,他倒算是有些许功绩。

硬要算起来的话,夏言一案,他也算是为朝廷维护了公义,挽救了一个贤臣和永川民心,也算是有点功劳。

至于清查空仓案,安抚当地百姓,作为两州总督治理地方,铲除贪官污吏等等,现在是非功过还未完全明朗,治理地方的功效也还没显露出来。

暂时还不能作为他的政绩。

所以群臣对此并不是很服。

从七品直接跳到正三品啊!

这是何等的殊荣!

他陆晨何德何能......额,德倒是够了,但是能力...他们不认可!

于是立马就有朝臣站出来反对。

但这些人的反对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女帝亲自站出来强推,加上圣王不咸不淡地说了句:“本王认为此封赏,并无不妥之处。”

就连顾思妙都站了出来,冷冷地说了句:“你们说陆给事不配,难道是觉得自己配吗?”

三个顶级大佬同时为陆晨声援,这些心有不平的人瞬间萎了,只能用羡慕嫉妒恨的眼神撇向陆晨。

这厮...当真是狗屎运不断啊...

怎么每次坏事到了他手里,都会变成好事......

这种好事,怎么就轮不到他们呢?

陆晨倒是有心出来哔哔几句,但是系统限制摆在那里。

言行举止不能太过违背常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不合规的拒官。

根本无法拒绝。

要是在大功于朝,以及一心社稷的人设的情况下强行拒绝升官,就是违背常理。

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站出来,勉为其难地接受了这份殊荣。

好在这次系统是短周期,奖励一般,要是长周期到最后关头来这么一出,他怕是要当场爆炸。

虽说长周期的奖励跟升仙和降职比起来差远了,但是长周期的奖励也很丰厚的啊......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三人各有封赏,其余参与此事的,诸如苍翎军追随顾思妙诛杀妖后的将士自然也各有奖赏,但跟陆晨他们比起来却是差远了。

然而,就在圣旨即将落下的时候,顾思妙突然站了出来。

“陛下,微臣有事起奏。”

闻言,女帝顿时眯了下眼睛,轻声道:

“顾爱卿请说。”

“谢陛下。”

顾思妙点了点头,然后躬身行了一礼,拱手道:

“陛下,微臣请求更改封地。”

听到这话,一众朝臣顿时微微一惊。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