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千古一帝秦始皇19(2 / 2)

“松树啊柏树啊,你们在风中摇曳生姿,但饥饿的人们却无法以你们为食。是谁让齐王建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唉,都是用人不当的恶果啊!”

后人将这首歌谣传唱为“松柏之歌”,主要是为了谴责和批评后胜的误国行为,认为是他导致了齐国的衰败。现在,我们来详细回顾一下齐国的历史。齐国的始祖是陈完,他是陈国厉公佗的儿子。在周庄王十五年的时候,为了躲避国内的祸乱,陈完逃难到了齐国,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为了避免与陈国产生直接的关联,他改姓为田氏,从此在齐国生根发芽。田氏家族在齐国历经数代人的努力,逐渐发展壮大。其中,田桓子无宇是田氏家族的重要人物之一,他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手段,巩固了田氏在齐国的地位。再经过两代的传承,到了田僖子乞这一代,他通过广泛的施恩于民,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使得田氏家族的势力更加稳固和强大。然而,权力的斗争总是残酷的。田僖子乞的儿子田恒,为了争夺更高的权力,竟然弑杀了齐国的君主。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齐国,但也标志着田氏家族在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田恒之后,田氏家族又经历了三代的传承,到了太公和这一代。太公和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篡夺了齐国的政权,自立为侯。从此,田氏家族正式成为了齐国的统治者。太公和之后,齐国又经历了三代的传承,到了齐威王这一代。齐威王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君主,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还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使得齐国在当时的诸侯国中处于领先地位。他自称为王,进一步提升了齐国的国际地位。然而,好景不长。齐威王之后的四代传承到了齐王建这一代时,齐国却逐渐走向了衰败。齐王建在位期间,由于轻信奸臣后胜的谗言,导致国家陷入了困境。最终,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齐国灭亡了。这一结局不仅令人唏嘘不已,也让人深刻反思了用人之道和治国之策的重要性。

自从秦王嬴政亲自掌握了国家大权,他行事非常果断且严厉,给人一种雷厉风行的感觉。那时候,东方的六国(指的是战国时期的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都已经逐渐衰落,秦国就趁机发兵,一个接一个地把它们给吞并了。在秦王统治的第十七年,他派了内史腾去攻打韩国,结果韩国被灭了,韩国的国王韩王安也被俘虏了。到了第十九年,他又派了大将王翦去攻打赵国,最终赵国也被灭了,赵王迁成了俘虏。接着,到了第二十二年,秦王再次派大将王贲去攻打魏国,魏国也被灭了,魏王假被俘。第二十四年,秦王又命令王翦去攻打楚国,楚国也被灭了,楚王负刍成了俘虏。到了第二十五年,秦王改派王贲去攻打燕国,燕国也被灭了,燕王嘉被俘。最后,在第二十六年,秦王命令王贲从燕国南下攻打齐国,他率军迅速攻入齐国的都城临淄,齐王建无奈之下只能举国投降秦国。然而,齐王建投降后却被送到共这个地方,结果在那里被活活饿死了。就这样,六国全部被秦国消灭了,秦王终于实现了统一中原的大业,整个天下都归他所有了。于是,秦王嬴政满怀壮志,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决心,他想要做出一番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让全天下的人都听从他的号令。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首先下达了一道命令。他说:

“我,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凭借着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发动军队去平定那些暴乱和叛乱。幸运的是,我们得到了祖先神灵的庇佑和保佑,所有的罪人都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天下已经重新恢复了安定和和平。但是,如果我现在的称号不做出改变,那就无法充分彰显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也无法将这份荣耀传承给后世子孙。因此,我希望你们能够仔细地商议,为我定下一个合适的帝号,然后上报给我。”

秦王下达了这道命令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和廷尉李斯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召集了所有的博士(当时负责经学传授和研究的官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这场讨论持续了一日一夜,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第二天,他们才入宫向秦王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他们恭敬地说道:

“回顾历史,古时的五位帝王在位时,他们的统治范围相对有限,不过千里之地。而那些远方的诸侯和夷族部落,有的会前来朝拜,有的则不然,天子对他们的控制力往往很弱。但如今陛下您,亲自率领正义之师,铲除了残暴的敌人,平定了天下,实现了法令的统一。这样的功绩,自从上古以来都是前所未有的,就连五帝也难以与您相提并论。我们与博士们经过深入的讨论和合议,一致认为,在古代有天皇、地皇、泰皇的称号,其中泰皇最为尊贵,或许可以将其视为人皇的另一种称谓。因此,我们恭敬地提议,应该将陛下尊称为‘泰皇’,并规定陛下的命令称为‘制’,诏书称为‘诏’,而陛下您自己则称为‘朕’。这是我们的一片心意,恳请陛下裁断并施行这一提议。”

秦王静静地听着群臣的汇报,过了好一会儿都没有说话。他心里在琢磨,虽然“泰皇”这个称号听起来很尊贵,但它毕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没有什么特别新鲜或出奇的地方。而自己的功绩,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的帝王,如果再沿用这样的旧名,似乎有些不太合适。他心想,群臣的提议虽然出于好意,但并未完全符合他的心意,因此应该予以驳回,并重新商议一个更合适的称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王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了一个念头。他记得古代有“三皇五帝”的说法,这些帝王都是历史上非常伟大的人物。他灵机一动,想到:

“我何不将‘皇帝’这两个字合并起来,作为我的徽称呢?这样既体现了我的尊贵地位,又包含了古代帝王的传统,岂不是更加美好和恰当?”

于是,秦王宣召群臣,向他们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我决定去掉‘泰’字,保留‘皇’字,并借鉴古代帝王的位号,将我的称号定为‘皇帝’。至于其他的提议,你们可以按照之前的商议去执行。”

王绾等大臣们听后,立刻恭敬地跪倒在地,身体前倾,匍匐在地,口中连连称赞道:

“陛下您的德行远远超过了古代的三皇,功绩更是高过了五帝,您完全应该被尊称为皇帝。我们这些微臣才疏学浅,见识有限,终究还是比不上陛下的圣明和英明。”

说完这番话后,他们还按照宫廷礼仪,边跳边高呼万岁,连续呼喊了三声,才缓缓起身。这些大臣们无一不是擅长阿谀奉承、取悦君主的媚臣和诙谐之臣。秦王看到这一幕,心中大喜,对大臣们的恭维和赞美感到非常满意。于是,他命令退朝,结束了这次朝会,自己则乘坐着华丽的辇车,缓缓驶入了深宫之中。过了一天,秦王又颁布了新的制度说:

我了解到,在远古时代,君主们只有称号而没有谥号。而到了中古时期,君主们虽然有了称号,但在他们去世后,人们会根据他们生前的行为来给予一个谥号作为评价。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儿子可以议论父亲,臣子可以议论君主,这在我看来是非常不妥当的,因为它破坏了尊卑有序的伦理关系,所以我决定不采用这种做法。从现在起,我要废除谥法,不再给君主死后追加谥号。而我自己,就作为这个新制度的开端,称为始皇帝。至于我的后世子孙,就按照世代的顺序来计数,二世、三世,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千万世,将这份基业永远地传承下去。这样的做法,岂不是非常美好,能够确保皇位的稳定和传承的无限延续吗?

各位可知道这篇诏书背后的真正意图吗?秦王之所以要废除谥号制度,是因为他深知谥号有美有恶,而这些评价都是在君主本人去世后,由他人根据其一生的行为来判定的。得到美谥自然是好,但万一有人因为某些原因,对他生平的某些行为提出指摘,给他加上一个恶谥,那他的名声岂不是要遗臭万年了吗?秦王心里明白,自己死后是否能得到美谥,并不是自己能够完全掌控的。为了避免这种不确定性,也为了避免死后受到他人的妄加议论,他决定干脆废除谥法,让这一切都不再成为问题。再者,秦王平定天下,建立秦朝,这一切的努力和付出,无非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有一个稳定繁荣的基业。他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这份基业千秋万代地传承下去,这样才不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经营。因此,他特地颁布了这道诏书,表达了自己希望秦朝能够永远传承下去的愿望。在这之后,秦王还追尊他的父亲庄襄王为太上皇,并自称始皇帝。按照史书的记载,我们以后也就称呼他为始皇帝了。这样一来,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就清晰明了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