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秦末英雄崛起33(1 / 2)

经过仔细打听,他们才得知秦朝已经发布了悬赏令,要捉拿他们两人。原来秦朝是担心张耳和陈余两人都才华横溢,可能会再次联手复兴魏国,所以迫切想要将他们除掉。张耳得知这个消息后,经常提醒并告诫陈余,一定要谨慎行事,小心为上,千万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意图。陈余也对此格外留心,牢记张耳的叮嘱。然而,正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两人竟然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不小心触怒了当地的里吏(相当于村官)。里吏一怒之下,决定对陈余施以鞭笞的惩罚。陈余性格刚烈,不愿受此屈辱,想要起身反抗逃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张耳恰好在一旁,他连忙用脚轻轻踩了踩陈余,示意他忍下这口气,接受惩罚。于是,陈余只能无奈地接受了鞭打。等到里吏执行完惩罚离开后,这场风波才算告一段落。张耳把陈余拉到桑树底下,压低声音悄悄地对他说:

“我之前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吗,你怎么给忘了!这点小小的羞辱都忍受不了,还想要跟里吏拼命,死了又能怎么样呢,根本不值得啊!”

陈余听了这话,开始后悔自己的冲动,并向张耳道歉。接着,张耳又想出了一个计策。他利用监门的名义,在里中发布命令,让里人们去寻找并捉拿张耳和陈余。百姓们哪里知道这是张耳他们的诈谋呢?他们心里只想着能拿到悬赏,于是纷纷四处搜寻。然而,实际上张耳和陈余两人就躲在附近,却因为张耳的巧妙计策,反而被里人们忽略了,完全没有察觉到他们的存在。这真是一个既聪明又实用的好计策。

当陈胜和吴广成功占领陈县之后,张耳和陈余紧接着就上门来请求拜见陈胜。陈胜早就听说过张耳和陈余的大名,知道他们因为才能出众而曾经受到秦朝的忌惮和打压,所以陈胜非常渴望能见到这两位英雄。为了表达对他们的尊重和敬意,陈胜特地下到台阶上等候他们的到来。当张耳和陈余进入屋内后,他们恭敬地向陈胜行礼,而陈胜也连忙回礼,与他们相互作揖。随后,陈胜引领他们来到座位前,让他们分别坐在自己的两旁。接着,他们开始讨论当前的军事形势,话题也逐渐转到了是否应该称王的问题上。张耳深思熟虑后回答道:

“秦朝实在是残暴无道,他们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国家,让社稷沦亡,断绝了无数人的后代,使百姓们精疲力尽,财富枯竭,其暴虐行为一天比一天严重。现在,将军您勇敢地站出来,瞋目张胆地面对生死,不顾一切地为天下人驱除这个残暴的敌人,这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大义之举,令人敬佩。但是,我认为现在将军您刚刚有所成就,到达陈县,就急于自立为王,以此来自我满足,这并不是明智的选择。我私下里认为将军您不应该这样做。我希望将军您能暂时不急于称王,而是迅速率领军队向西进发,直接攻打秦国的都城。同时,我们可以扶持六国的后裔,建立自己的盟友和支持者,这样可以增加我们对抗秦朝的力量。敌人多了,他们的力量就会分散,而我们团结起来就会变得更加强大。等到那时,我们将看到野外没有交战的军队,县城没有防守的士兵,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诛灭残暴的秦朝,占据咸阳。然后,我们就可以向诸侯们发布号令,帮助他们从灭亡的边缘转危为安。诸侯们一定会对我们感激不尽,戴德于心。将军您如果再用怀柔政策来安抚他们,用德行来感召他们,那么天下人自然会心悦诚服地归顺于您。到时候,帝业也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成就了,又何必急于现在称王呢!”

话说到这里,张耳注意到陈胜沉默不语,脸上显露出不悦的神色。张耳正打算再次开口劝说,这时陈余已经接过话茬,继续说道:

“将军,如果您没有平定四海的雄心壮志,那也就算了。但如果您有志于安定国家,那么就应该好好谋划长远的大计。如果我们只是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就急着想要称王,恐怕会让天下人都对将军产生怀疑,认为您心怀私念。等到那时,人心失望,远近的百姓都对我们失去信心,将军您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陈胜沉默地思考了好一会儿,然后才缓缓地说了一句:

“这件事我们再好好商量一下吧。”

张耳和陈余见陈胜的态度似乎并不太愿意采纳他们的建议,知道再劝下去可能也没什么效果,心里便有了告辞的念头。但转念一想,他们此行的路途上充满了困难和阻碍,现在离开可能并不明智,不如先暂时留在陈胜这里,找个安身之处,再慢慢考虑接下来的打算。于是,张耳和陈余决定留下来,并在陈胜的麾下担任参谋的角色。然而,没过多久,陈胜竟然宣布自立为王,并定下了国号为“张楚”,这个名字背后似乎寓意着要重新振兴和扩大楚国的版图。

当时,河南一带的各个郡县都因为秦朝严苛的法律而苦不堪言,许多有权有势的百姓纷纷起来反抗,杀害官吏,响应陈胜的起义。陈胜看到这种情况,便派遣吴广作为代理王,让他监督各位将领,率领军队向西攻打荥阳。吴广已经出发后,张耳和陈余也想要借此机会离开陈邑,外出闯荡。于是,张耳私下里嘱咐陈余,让他去向陈胜献上一个计策。陈余按照张耳的指示,向陈胜进言道:

“大王您在梁楚之地举兵起义,目标直指西方,意图攻入关中建立功业。但如果您想要同时顾及到河北地区,恐怕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精力。我曾经游历过赵地,对那里的地势非常了解,并且结交了许多当地的豪杰之士。现在,我愿意请求率领一支精锐的部队,向北进攻赵地。这样做不仅可以牵制住秦军的力量,使他们无法全力对付我们,还可以安抚和稳定赵地的民心,让我们在河北地区也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情吗?”

张耳和陈余也想要趁机离开陈邑去闯荡一番。陈胜听了陈余的计策后,也觉得这是个巧妙的策略。但是,因为张耳和陈余是刚刚归附的,陈胜对他们还难以完全信任。于是,陈胜决定派遣自己的老朋友武臣担任将军,邵骚担任护军,让他们两人带领张耳和陈余,以及三千士兵,前往赵地征战。然而,对于张耳和陈余来说,他们并没有被赋予重要的职位,只是被任命为左右校尉,作为武臣的助手。尽管他们心中可能有些不满或隐忧,但此时他们更关注的是能够有机会外出闯荡,实现自己的抱负,因此并没有过多地计较官职的大小,而是欣然接受了任命,并率领军队渡过了黄河,向赵地进发。

陈胜麾下的将领葛婴,在还没能赶到陈邑的时候,就独自率领着自己的部队前往九江地区进行征战。在行军至东城的时候,葛婴遇到了一位楚国后裔名叫襄疆的人。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彼此间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由于当时葛婴还没有收到陈胜的明确命令,他竟在未经陈胜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将襄疆立为了楚王。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葛婴收到了来自陈胜的文书。在仔细阅读了文书之后,葛婴发现其中提到了“张楚王”的字样,这才得知原来陈胜已经自立为王了。得知这一消息后,葛婴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行为是多么的鲁莽和错误。他明白既然陈胜已经称王,那么自己就不能再另立襄疆为楚王了。葛婴心中充满了懊悔和自责,他开始暗自谋划如何弥补这个错误。就在葛婴一筹莫展的时候,陈胜的命令再次传达到了他的手中。这次命令要求他立即领兵返回陈邑。葛婴看到命令后更加担心了,他害怕陈胜会因为自己之前的行为而产生疑虑。为了表明自己的忠诚和悔意,葛婴竟然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杀死了襄疆,并将襄疆的首级带回陈邑向陈胜复命。果然,陈胜已经得知了葛婴擅立楚王的事情。等葛婴回到陈邑后,陈胜立刻传唤他进见,当面列举了葛婴的罪行,并严厉地斥责了他。随后,陈胜愤怒地下令将葛婴斩首。葛婴的随从们被吓得脸色苍白,他们颤抖着将葛婴推出营帐,葛婴就这样被一刀砍成了两段,无辜地死于非命。其实,葛婴在得知陈胜已经称王之后,内心已经深感懊悔,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然而,他的悔过并没有得到陈胜的宽恕,最终还是难逃一死。葛婴的部众们看到这一幕,无不感到心寒和悲痛,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对陈胜的冷酷无情表示不满和担忧。然而,陈胜却对自己的行为毫不后悔,他自以为法令严明,只要命令一出,就能得到执行,因此不再有其他顾虑。于是,他继续派遣将领出征,其中汝阴人邓宗被派往东边攻打九江地区,而魏人周市则被派往北边攻占魏地。

正当陈胜准备进一步规划战略时,他收到了吴广从前线发来的军报。军报中说,吴广在进攻荥阳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未能取得胜利。原来,秦朝派了三川郡守李由来防守荥阳城,李由坚守城池,使得吴广难以攻克。军报还提到,如果不增派援军,恐怕很难攻下这座城池。陈胜接到军报后,立即召集了手下的谋士们,共同商讨攻打秦朝的策略。在这次会议上,上蔡人蔡赐站了出来。蔡赐原本是房邑的君长,对军事和政治都有一定的见解。他向陈胜建议,应该派遣一位威名远扬的将领率领大军,直接向西进军,穿过函谷关,直捣秦朝的都城咸阳。蔡赐认为,这是推翻秦朝统治的最直接且有效的途径。陈胜听了蔡赐的建议后,觉得非常有道理,便采纳了他的意见。为了表彰蔡赐的智谋和忠诚,陈胜还特地封他为上柱国,这是一个非常高的官职。同时,陈胜也意识到要实施这个计划,必须找到一位合适的将领来领兵。于是,他开始四处寻访良将。经过一番努力,他终于找到了陈人周文。周文自称曾经在春申君黄歇的手下效力,后来又为项燕的军队占卜吉凶,对军事事务非常熟悉且有着丰富的经验。陈胜听后非常高兴,他立刻给周文颁发了将军的印信,命令他率领军队向西进攻秦朝。周文接受了命令,便踏上了征途。在行军的路上,他不断招募英勇的壮士加入队伍,队伍规模逐渐壮大,最终达到了数十万人。这支庞大的军队在周文的带领下,一路向西挺进,势如破竹,很快就逼近了函谷关。函谷关的守军见状,急忙向朝廷发送紧急文书求援。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秦朝的朝廷内部却仿佛没有收到这些急报一样,始终没有任何援军被派遣出来。原来,此时的秦二世胡亥正沉迷于个人的享乐之中,对朝政事务不闻不问。而朝廷的大权则完全掌握在赵高的手中,赵高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故意隐瞒外面的消息,不让秦二世知道。因此,尽管陈胜等人已经起兵数月之久,但秦二世却对此一无所知。有一次,一位从东方回来的使臣面见秦二世,他向秦二世报告说陈胜已经起兵造反,许多郡县也纷纷响应,局势非常危急,请求秦二世立即派遣将领前去讨伐平定。然而,秦二世却以为这位使臣是在胡言乱语,欺骗自己,于是愤怒地命令将他打入监狱。之后,每当有使臣从各地返回京城,秦二世都会询问他们关于叛乱的事情。但使臣们为了讨好秦二世,都回答说那些叛乱者只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根本不足为虑。他们说各郡的守尉已经采取了行动,正在从四面八方追捕这些叛乱者,很快就会将他们一网打尽,请陛下放心。秦二世听了这些话后非常高兴,便不再把叛乱的事情放在心上,仿佛这一切都与自己无关。朝廷中的大臣们也都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不敢轻易提及外面的叛乱之事,以免触怒秦二世。这样一来,上下之间就形成了一种相互欺骗、隐瞒的局面,使得叛乱的势头越来越猛烈。直到周文率领大军攻入函谷关,逼近秦朝的都城时,秦朝的朝廷还像没事人一样,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应对措施。这真是一个极其糊涂的世界啊!如果秦朝不是如此昏庸无能、自欺欺人,又怎么会走向灭亡呢?

周文的大军如同狂风扫落叶一般,接连攻下多座城池,势不可挡。他时常派遣使者回到陈胜的驻地,一次次地报告胜利的喜讯。陈胜听到这些好消息,高兴得就像自己预期中的那样,因此对秦朝开始产生了轻视之心,不再像之前那样严密地布防。就在这时,孔鲋站了出来。他是孔子的第八代孙,学识渊博,曾携带家族世代相传的礼器,专程前往陈胜处拜见并献上礼物。陈胜非常欣赏孔鲋的学识和风度,便将他留在身边担任博士一职,负责出谋划策。孔鲋看到陈胜因胜利而松懈,心中十分忧虑。他独自上前,诚恳地向陈胜进谏道:

“我曾在兵法中读到过这样一句话:‘我们不应该依赖敌人不来进攻我们,而应该依靠我们自己无懈可击的防御力量。’然而现在大王您却只是依赖敌人暂时不会来进攻,却没有想过如何增强我们自身的防御能力。如果敌人突然来袭,而我们却毫无准备,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一旦我们遭遇挫败,整个局势都会瞬间崩溃,到那时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陈胜没有采纳孔鲋的忠告,他满心期待着从各地传来的捷报,幻想着自己能够成为关中地区的皇帝。然而,他并未意识到“福中藏祸,乐极生悲”的道理。就在他沉浸在喜悦与幻想中时,来自四面八方的警报却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首先传来的是关于武臣等人的坏消息。武臣等人被派去攻打赵地,但情况并不如预期顺利,他们遇到了困难,甚至可能陷入了困境,这使得陈胜感到十分焦虑。紧接着,第二路警报是关于周文等军的。周文原本一路高歌猛进,直逼秦都,但就在关键时刻,他们也遭遇了挫折,秦军的顽强抵抗让他们陷入了苦战。这个消息对陈胜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由于情况复杂,在这无法同时讲述这两方面的消息,只能按照时间顺序,一一为大家详细叙述。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家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当时陈胜所面临的困境。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