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父慈子孝442(1 / 2)

“轰轰轰——”

四月初,当火炮声在江东门外响起,代表着圣驾的旌旗插在龙舟之上,成功靠岸。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码头上,群臣推金山倒玉柱的跪在清扫过后的水泥地上,五拜三叩。

“起来吧!”

当朱棣的声音阔别一年有余重新响起,许多文臣都感到鼻头一酸,心想这位总算回来了。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他们不能说过得很差,但绝对也算不上好。

在他身后,亦失哈、胡纶、张玉、丘福、孟善等人不自觉张大了嘴巴,目瞪口呆。

这辆机车被发明后,时隔十一年后,由乔治·斯蒂芬森改进的旅行者号机车拖着三十多节小车厢正式试车,车厢载有四百多名乘客和九十吨货物,以时速二十四公里的速度跑完了四十公里的路程。

十二岁的朱瞻壑毕恭毕敬作揖,看上去十分乖巧,朱棣也高兴点头:“你父亲为何不来?”

“儿臣暂时还不想即位,况且父亲您还年轻再干几年。”

话音落下,他便带着朱高煦走到一旁,父子边走边道:“老二,这次我也回来了,你看看什么时候即位比较好?”

在朱棣南下前,解缙几乎没有见到太阳,如果不是担心解缙会发疯,纪纲甚至不想让人去陪解缙聊天说话。

要知道按照太学的铁轨重量来看,一根铁轨起码重一百斤,一百斤铁轨就是上千文。

朱高煦听完了王甫汇报给自己的数据后,果断说出了自己的猜测。

尽管囚服崭新,头发也得到梳理,可解缙的体型却无法恢复当初。

只是他这么一弄,自己反倒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在朱高煦的统治下,群臣只觉得自己生活在监狱,这不能做,那不能做,虽然俸禄算得上丰厚,可和武官打仗所获赏赐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朱棣还以为朱高煦是担心自己在试探,因此特意换了自称,却不想朱高煦当即停下脚步作揖道:

“儿臣尚年幼,朝廷不能没有父亲。”

想到自己从北边南下一路的所见所闻,朱棣自然能体谅朱高煦。

等三年过去,大明全面推行新政,自己就可以开始休养生息,然后等待机车成型,开疆拓土了。

捋了捋大胡子,朱棣走到朱高煦身旁,手拍在他背上,示意他跟着自己走。

“陛下,是他自己不吃东西,每日还在狱中非议陛下与殿下关系。”

“这群人看我眼神不对劲。”

当然,这样的念头王彦也最多想想,说是不可能说出来的。

“这这这……”

最大就是流放和发配,最小就是罢黜为民,具体怎么判,看朱棣想怎么判。

朱高煦对朱棣别的没信心,但对朱棣打仗和寿命却有绝对信心,尤其是他这些年除了打仗比较累,其它时候都比较清闲的生活状态来说,朱棣日后就算活到七十五,朱高煦都不觉得奇怪。

朱棣略皱眉头,虽然之前十分愤怒,可他还是不想让解缙死,毕竟解缙是一块招牌。

对于三十二岁的朱高煦来说,他很笃定自己还有十二年的时间,毕竟历史上他活到了四十六,而且是非正常死亡。

“十年后,我要看到它的数据倍数增长,并且能在大明的官道上疾驰。”

“改日你和黄福说说,在京城周围修建一处行宫,我平日就住在行宫里,时不时召见你就行。”

群臣没有跟上,而是遥望那囚车,心情忐忑。

站在朱高煦身旁,博士王甫戴上了厚厚的眼镜,手里拿着一本文册,以及便携式的毛笔。

他们的吃惊来源于对未知事物的不了解,而这个未知的事物叫做火车……

忽的,重物下船的声音响起,群臣下意识看去,却瞧见了一个身穿素白囚服,骨瘦如柴的家伙。

“别说七八百里,就是日行三百里,我都得要封你王甫为伯!”

王甫作为研究这方面的博士,自然看过朱高煦给出的课题,以及课题中预期的数据。

您最多打仗,可东宫那位可是要他们动则三族流放,看您能对劲吗……

“噔!”

“父亲放心,儿臣可不会杀他。”朱高煦脸上露出笑容,但他这笑容却让朱棣瘆得慌。

“嗯……”朱棣回应一声,随后才开口道:“那个解缙,你自己看着处置吧。”

在这样的精神摧残下,解缙的体重骤减,两肋甚至消瘦的可以看到肋骨之间凹陷进去。

此刻,他们三人正惊讶于轨道上火车的速度,但朱棣最先恢复平常,有些挑剔道:“这速度太慢了些……”

王甫说着一些专业术语,朱高煦没有在意这些,只是指着那缓慢行动的蒸汽机车询问道:“机车多重,时速多少,能牵引多少重物,造价几何?”

只要能达到这个标准,那大明许多疆域都能得到巩固。

朱高煦闻言连忙拒绝,他可是还等着朱棣帮自己背完江西和浙江的黑锅,然后再以“三年不改父志”的借口将湖广这些省份新政一并推行。

五年后,人类开始进入火车时代,各国也因为火车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手中实控疆域不断扩大。

爷孙一问一答,商量着坐上了大辂,随后向太学驶去。

出乎预料,今日来接驾的并不是朱棣每次返回南京都能看到的朱高煦,而是他的孙子朱瞻壑。

这样的情况下,江南日后即便有了官商资本勾结,只要军队没出现问题,皇帝都能轻松收拾他们。

算上休息,顶多七天,南京就可以将江南的兵力投送到哈密,十天就能投送到伊犁河谷。

“北京我看了,你要是当了皇帝,我肯定也不太好待在宫里。”

朱高煦果断应下,一处行宫换老头背锅,这很划算。

例如让他册立妃嫔,再选皇后之类的话,每每想起,朱棣都气血上头。

“这样吧,反正日后要迁都,我和你都不喜欢在南京呆着,到时候我们都要去北京。”

当然,如果个人力量超出了时代,那他就能做出超出时代的事情,正如当下的朱高煦。

果然,朱棣听到纪纲如此说,虽然不相信纪纲的话,但他还是露出不喜,估计是想起了以前解缙那些触怒他的奏疏。

群臣惶恐且愤怒,但这愤怒都针对到了纪纲身上。

“对了,我听说你爹给你安排去中学读书,感觉怎么样?”

朱棣还没有判,也没有催促纪纲,所以纪纲也不敢直接对解缙用刑,但解缙既然落到他手中,那自然也好受不了。

他们用了十年时间,将这个四百年后才会出现的东西发明出来,也能用十年时间,让大明进入火车时代。

想到这些事情,他也懒得去管解缙,只是将目光放到了群臣前的华盖下。

朱棣咋舌,他没想到这玩意能跑这么快,不过就刚才老二来说的看,现在这火车也能日行七十二里,和明军行军速度不分上下了。

朱高煦带着朱棣一起走下操场,同时对朱棣说道:“这火车拉拽着燃料车厢才那么慢,如果填充燃料,让它自己快速跑的话,差不多能比人要跑的快一些。”

“我准备休整一年,明年开春再对江西动手。”

对于江南人口稠密的地方来说,省去人力就代表许多人失业,因此蒸汽机有利有弊。

朱高煦在整个南直隶推行新政,将本就脆弱的淮西勋贵、江东官场清扫了一遍,扫出数百万亩隐匿耕地的同时,也扫出了许多包庇的胥吏,牵连者两千余人,连带亲族近三万。

朱高煦的问题一针见血,王甫闻言也一边写一边说道:“机车重五吨,最高时速三十里,满载时速(时辰)六里,能牵引十二吨货物。”

如果有了铁路,大明日后的许多工程都能降低成本,例如从洪武三十三年持续到现在的黄河疏通,之所以如此缓慢,主要就是运送水泥,泥沙耗费时间。

有了铁路,即便迁都北京,但皇帝想要南下,也不过就是两天时间罢了。

朱高煦很清楚铁路对大明的意义,所以几百万贯乃至上千万贯对于大明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三百里算什么?”朱高煦忍不住笑道:“在您有生之年,肯定能看到它日行七八百里的时候。”

在令旗挥动下,火车的蒸汽渐渐变少,速度也慢了下来。

里面十分燥热,朱棣只是看了看驾驶员填充燃料的情况,就知道这种地方不可能藏着人力和畜力,因此下车看了看这机车全貌后才感叹道:

“要是这玩意能日行三百里,那俺打漠北就简单多了。”

“不过车厢重量足有十吨,另外走六里需要消耗一吨煤炭,两吨水。”

“这蒸汽机船的技术成熟后,这蒸汽机还能运用在船上,届时船只就不需要风帆,也不需要人力拉拽,每日能走上千里,从南京前往东洲,只要燃料足够,顶多三个月就能走一个来回。”

正因如此,朱高煦才会特意和朱棣宣传蒸汽机车的好处,同时也宣传起了蒸汽机船:

王甫见皇帝感兴趣,当即示意不远处的令旗手挥动令旗。

王甫推动眼镜,显得十分兴奋,并不觉得机车鸡肋,因为他们已经让蒸汽机车动起来了,剩下的问题只有如何提升效率。

“儿臣领旨!”

以明军的实力,只需要两万人就可以控制整个漠北,而两万人的物资,只需要这样数据的火车出发五十六次,就能满足全年补给。

太学之中,当熟悉又陌生的汽笛声响起,站在一个巨大操场上的朱高煦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返回